安立國 何 卓
一、審美溝通模式及其轉變
李澤厚認為“美”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層:審美對象,第二層:審美性質,第三層則是美的本質,美的根源。[1]”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美”的含義發生了改變,機械復制將承載美的物質符號化,人們不得不以符號為中介來研究美。王一川認為:美學是一門運用概念分析和體驗方式去研究審美溝通的人文學科,美學的主要問題正是審美溝通。從這個意義上,審美溝通與語言的溝通行為有著內在的一致性,研究溝通行為的俄裔美國語言學家雅各布遜,論述了有關言語溝通六要素,并指出它們是任何言語溝通行為都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2]。”
課堂中的審美溝通行為受特定環境影響,與一般意義的審美溝通有所差異。首先,審美生產與審美消費兩端的所指范圍縮小。在課堂中,審美溝通的兩端是教師(傳者)與學生(受者)。教師在一端承擔選擇的功能,即對審美生產中的影視作品進行選擇而提取出所需的審美文本。另一端的接受者為學生,他們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具有反饋力量的群體。其次,審美語境被固定于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固定,雙方在知識范圍上有一定的差距。最后,審美媒介固定。由于教學條件的改善,這門課程的教室大多選在使用投影儀等設備的多媒體教室。
教師選取影視作品或其中的段落作為文本,并且向學生介紹其中的審美代碼的影像形態和造型手段。教師將影視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分析方法傳授給學生,以引起學生對影視文化的敏感性。雖然審美體驗是主觀感受,但是審美體驗的方法及形成各種體驗的原因仍需教師作指導和分析。學生之間存在互動,針對審美文本、審美代碼,以文
字或影像的形式,反饋給教師,教師調整后再次傳授,達到優化循環。
二、課堂審美溝通模式分析
(一)審美文本與審美代碼
審美文本指審美溝通中可以激發審美體驗的符號形式與意義系統,課堂語境下的審美文本只能是影視作品。有針對性地選取幾類文本代碼,確保學生完成影視術語與其對應的影像代碼表現方式的對接。學生們不但要理解、記憶這些代碼,而且要掌握他們的功能。筆者認為教師在選取文本或其中的代碼時應注意“精”“拙”均衡。大多院校的影視賞析課名稱前都要加上“精品”二字,學生們對于國內外的著名影片也是如數家珍,但是這種精品式的審美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審美體驗
影視媒介利用聲音和畫面的基本傳播方式,將一系列影像符號組織成虛擬現實。精神分析研究認為,觀眾通過全神貫注的親和式審美可以完成身份認同、窺視、受虐等一系列審美體驗。但是在學習中,學生需要學會間離式的審美方式,形成間離式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方式引自電視的審美狀態。由于電視屏幕的面積小,觀看環境明亮,觀眾行動自由,所以觀眾只能對它進行間離式的審美,形成間離式的審美體驗。與之相對的是電影院中的全神貫注的審美狀態,觀眾可以對影片進行親和式的審美,這種審美體驗被稱為親和式的審美體驗。將這種審美狀態引入課堂教學,是為了將被觀賞的“影片”轉換為被審視的“文本”,使其成為學習工具。它要求學生客觀地審視文本,不跟隨它的節奏、人物的情感行進;能夠劃分出單個鏡頭,而且能清楚地分析鏡頭的運動方式、編輯方式,畫面的色彩、意象、構圖等影視語言。影視研究者將弗洛伊德的理論引入電影的基點之一是:電影觀眾處于黑暗的環境下,一閃一閃的銀幕對觀眾構成催眠效應。實際上這種效應也是由影視藝術本身的藝術手段構成的:當情節矛盾集中,所有懸念高度集中的時候;當快節奏的音樂與畫面相伴的時候;當優秀的剪輯師組接武打動作的時候,要逃離這種“催眠”是很難的。這種審美方式也是有缺陷的,即審美體驗的間斷性,學生可以看到每個鏡頭間的“跳”,無法形成流暢的親和式審美體驗。這就影響學生們去體會由鏡頭組產生的情感和影像張力。因此學生應對課堂中的文本進行多次審美。在形成親和的審美體驗后,再運用間離式的審美方式去解構影像藝術手段,學習它們并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審美文化
課堂語境下的審美文化完全針對影視文化,但這并沒有打破審美文化的多元性。字幕技術、各種電視節目內容間的相互兼容幫助影視文化打破地域、時間的限制,將各種文化融于自身并通過影像表現出來。因而通過賞析文本來學習文化的影像過程能夠提高學生影像創作的文化素質。首先,影像文化和影像風格是凝聚在一起的,通過學習影視文化能夠幫助學生們掌握影像風格甚至是創造一種影像風格。當學生們準備拍攝的時候,需要考慮“拍攝內容”和“表現形式”,“拍攝內容”是固定的,但是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影像風格決定著它的表現形式。例如,用DV拍攝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拉斯·馮·特里葉提出的“DOG-MA95”宣言,提倡必須現場攝制,不得使用道具,聲音不能與影像分離等。而另外一部分創作者則采取加大光比創造細膩質感等辦法,用DV拍出電影效果,并用MTV式的剪輯,創造碎片感,追求“炫”的動感。其次,通過分析影視文化發展史,掌握影視文化新要素。從節目學的角度來說,從事電視編導的工作人員要開發新的節目形式。因而,加強文化敏感性才能保持自身專業素質。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75頁。
[2]王一川.美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