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詠慈
隨著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就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二十個問題“問計于民”,特別是在一些專家、學者擲地有聲地斷言“中國人得不到諾貝爾獎,就是因為在普通高中進行了文理分科”之后,在普通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的問題。迅速成為各種媒體、教育界人士、學生和家長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分還是不分,可行還是不可行,各種觀點莫衷一是。透過這熱鬧和喧囂,我們再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近年來在討論教育問題時,一些人,甚至是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的輕率與浮躁。
浮躁表現之一:諸多專家、學者對中國人得不到諾貝爾獎的原因判斷。許多知名專家、學者把中國人至今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現階段中國缺少世界級大師等歸因為普通高中進行了文理分科。筆者對這樣的斷語百思不得其解,現提出以下問題向持有上述觀點的專家討教:(1)能否展示一下做出這樣一種重要判斷的依據(理論的、實踐的,歷史的、國際的等)?(2)愛因斯坦、霍金、納什都是世界公認的科學巨匠,但他們并不是學貫古今、文理皆通的全才,他們何以獲得諾獎的呢?我國的吳晗、錢鐘書、蘇步青、臧克家、季羨林等都有因偏科而考試不合格的經歷,可誰能否認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呢?(3)在人類發展史上,“全才型大師”和“偏才型偉人”,誰作出的貢獻更大呢?筆者才疏學淺,想到這個問題時,腦海里跳出的是瓦特、萊克兄弟、愛迪生、愛因斯坦、比爾,蓋茨這樣一些名字。(4)獲得諾獎對于中國真的如此重要以至于我們要把主觀想象中的一點點可能作為確定普通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唯一依據嗎?獲得諾獎真的如此重要以至于我們要把全國數以千萬計的普通高中學生(客觀地說,他們在學習基礎、知識結構、興趣愛好、能力傾向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都當作奪獎后備軍來培養嗎?楊振寧教授說:“得一個諾貝爾獎能夠讓中國人高興,但對時下的中國來說這并不是最需要的。仍處于脫貧階段的中國急需像比爾·蓋茨、日本‘任天堂株式會社歷任總裁這樣會賺錢、會創業、能創新的人才。”筆者雖然沒有那些專家、學者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但還是想“位卑未敢忘憂國”地冒昧一句:與獲得一兩個諾貝爾獎相比,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民族素質的總體提升、國家的繁榮富強,要重要得多。(5)提出上述論斷的專家,您了解目前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現實情況嗎?有些人總喜歡把側重理科的高中生想象成沒有一點人文素養,把側重文科的高中生理解為缺少最基本的科學常識,這實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現在普通高中實行的文理分科,只是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側文或側理)在不同學科組(文科科目組或理科科目組)的學習上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而絕非二者只選其一。事實上,在普通高中實行了十多年的會考制度、必修加選修制度等,保證了學生在所有科目的學習上都達到了最基本的要求。
浮躁表現之二:認為普通高中開設的課程決定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基礎教育階段,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課程計劃、教材確實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必須看到二點:第一,寬和深的關系。多學一些知識和技能,對于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無疑是有益的(如果能在現在開設的學科的基礎上再增加琴棋書畫等則更好),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學習的科目越多,能夠達到的程度必然越淺。第二,知識和能力的關系。知識只是一種載體,學生是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掌握和運用,來達到培養能力、訓練思維、提高素質的目的。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當我們把所學的知識全部忘記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見,學習什么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能力、鍛煉思維、激勵創新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家懷海特說:“在古代學校里,哲學家們渴望傳授的是智慧,而在現代學校里,我們降低了目標,教授的是學科。”將中美基礎教育(僅就文化知識學習而言)作個簡單比較即可發現,本質的差異不在于學習什么知識,而在于怎樣學習知識。
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普通高中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不是學習哪些知識的問題,而是怎樣學習知識才能更好地培養素質的問題。
筆者在普通高中(既有一般高中也有重點高中)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近三十年,對普通高中文理分科問題,我的態度是:反對取消文理分科。理由如下:
(1)文理分科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業和心理負擔。從宏觀層面看,學生學業負擔的輕重,主要不取決于所學科目的多少,而取決于供求矛盾(普高畢業生數與高校招生數乃至名校招生數之間的關系),但從學生的具體情況看,由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可能做到九門學科完全平衡,必有強科和弱科(因文科各學科和理科各學科在內容、學習方法上的相關性,學生中較為普遍的情況是文科科目強一些或理科科目強一些),允許學生有所選擇可以使學生減少“花更大的精力彌補薄弱且缺乏興趣的學科”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所有學科完全平衡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長期超負荷地學習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害無益,過度忙碌只會造就膚淺。
(2)文理分科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目前普通高中開設的文化課是九門,如果九門學科能夠全部學到100%的程度固然好,但在不可能做到的時候,是九門學科都達到70%的程度好還是側文或側理的一個學科組的6門達到90%,其他三門達到60%好呢(當然這里說的好,不是以獲諾獎成大師為參照,而是以進入高校進一步學習或走上社會后能更好地適應為標準)?
另一方面,由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可能把九門課程學得一樣好、對九門學科都有同樣的興趣,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學生都要一定程度地作些取舍。我們是任由學生自己進行取舍好(如:為了應對高考,現在相當數量的學生選擇了不倫不類的物理政治組合、化學歷史組合、生物歷史組合),還是引導學生在側文和側理之間作出選擇,達到不同要求更合理呢?
(3)文理分科有利于學生沿著“合格+特長”的方向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在進入高中(有的甚至是初中)以后,無論是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還是學習能力,往往都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情況雖各有不同,但最普遍的是側重文科傾向或側重理科傾向)。因此,允許學生在所有學科都達到課程計劃規定的合格標準之后,結合自己的實際,在文科學科組和理科學科組之間做出選擇,朝著“合格+特長”的方向發展,不僅符合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規律,也符合目前普通高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實際。客觀地說,就文化知識而言,普通高中雖然不乏“全優學生”和“全后進學生”,但更多的是文科或理科中的一組稍強、另一組稍弱的學生。我們為什么不能允許那些喜歡理科、喜歡實驗、喜歡動手而一聽到更多地需要記憶和背誦的文科學科就頭痛的學生(反之亦然)能夠有所選擇、有所側重呢?事實上,沒有一個人是“全才”,“全面發展”不等于“全面優秀”,強求全面只能導致平庸。
以上是筆者對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一些粗淺看法,不當之處在所難免。然而,筆者最想表達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許多矛盾、問題和困惑,我們必須以冷靜、理智、科學的精神去思考、分析、探索,我們的專家、學者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公眾施加影響力,只憑一己好惡,武斷出言,誤導視聽,不能不說是一種“折騰”。
謀劃教育發展,我們必須拒絕浮躁,拒絕折騰!
(作者系江蘇省溧水縣教育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