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玲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面臨的嚴峻挑戰。大學生就業難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就業是民生之本?!熬蜆I”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無論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還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無疑已成為今年政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是現代化建設中高素質的生力軍,其就業問題有沒有解決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雖然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與各行業人才需求總量相比仍然不足,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日益凸顯,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一、大學生就業日益走向“買方市場”,同層次間擠占崗位的效應仍將呈增強趨勢
隨著近幾年我國高校擴招規模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說,現在在校學生人數跟1998年比,已經增加了4倍還多,但現在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跟1998年幾乎差不多。從崗位來說,這就意味著現在有4個同樣專業的畢業生要去競爭同一個工作位置。同層次、專業相似但來自不同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質競爭,導致研究生不斷擠占本科生崗位、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崗位。
二、大學畢業生人數倍增期與全國性就業高峰期重疊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高校連續大規模的擴招,導致歷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呈增長趨勢,如表1[1]所示:
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積壓未就業畢業生的存在等因素,今年大學畢業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時,我國正處于全國性就業高峰期,農民工、城鎮待崗人員、留學回國人員三股勞動大軍幾乎同時涌入勞動力市場。如此多的就業人員同時涌向一個有限的就業市場,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銳。這樣一來,勞動力供給嚴重大于崗位需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也必然受到擠壓,適合他們的崗位也就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三、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成為當前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全球金融危機肯定要影響到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迅速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增速趨緩、出口下滑,對就業造成了很大影響。這表現為:企業現有的崗位流失,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下滑,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在勞動力市場上則表現為,2008年第四季度的用人需求同比下降9.3個百分點,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人員的數量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的比例下降到0.85的低點,城鎮登記失業率也同比增加了0.2個百分點。今年五百強企業高校招聘會崗位減少40%。90%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面臨的最大擔憂是就業。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本身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加深,中國勞動力市場已經并將繼續遭遇就業沖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本來就已經壓力重重的大學畢業生們,更是了遭遇雪上加霜般的就業“寒冬”,“一畢業就失業”正成為他們面臨的困境。
四、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變化錯位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上完大學接著到技?!盎貭t”學手藝,最近變得普遍起來,如陜西省技校在校生14萬人,其中大中專學生“回爐”的人數達到近2萬人。大學生為什么紛紛“回爐”上技校,直接原因就是找不到工作,為什么找不到工作,大學教育內容與社會需要有很大差距。我國很多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不是市場需求引導供給,而是各方利益驅動、片面的社會心理預期引導供給,結果導致一方面熱門專業超常規發展,專業點過多過濫,比如目前全國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院校有661所,一年內增加了約200所。其他專業也有類似情況。而大學培養又存在一個滯后期,可能今年就業形勢好的專業,4年后就成為了供大于求的專業。另一方面,受商業化和利益驅使以及學校師資條件限制等,不少高校更愿意設置培養成本相對較低的專業,如數學、會計等專業,而那些培養成本較高的專業,不少高校卻不愿設置。還有一些學校對一些冷門專業、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及時減少招生人數。在高校招生和專業設置上不是以社會需求為本,不是以學生就業和發展為本,結果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卻是用人單位招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
五、相當比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一個重要內因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就業機制也相應由傳統的“統包統分”逐漸過渡到了當前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舊思維中,就業期望值偏高,把目光盯在大城市、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等,而對于非公有制企業、尤其是農牧區基層卻鮮有興趣。不少人瞅著公務員的“金飯碗”而趨之若鶩,寧愿去做“國考炮灰”也不愿理性選擇其他職業。而中西部地區、廣大的基層卻面臨著人才匱乏又難以吸引畢業生的窘境,從而存在著“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的矛盾。另外許多畢業生仍然存在“等、靠、要”的被動就業觀念,就業主動性、積極性差,導致“錯失良機”現象屢有發生。有的大學生寧愿做“啃老族”,也不愿意選擇高端就業。由于這種不恰當的自我定位,導致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使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就業不難擇業難”的普遍現象。
六、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和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缺乏是另一重要內因
由于缺乏這兩種意識,許多大學生上大學后失去了目標與追求,缺乏個人學習和發展的動力,缺乏對自身能力、優勢、興趣愛好的明確了解,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么,不能結合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對大學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中國人民大學唐鈞的研究表明,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做出規劃的大學生只占37.7%,還有60%以上的畢業生對自己的發展沒有做出規劃。結果導致就業求職時個人綜合素質特別是敬業精神、吃苦精神、協作精神、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學習成績、崗位資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造成就業困難。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畢業生要冷靜地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環境,客觀地分析性格、興趣、優勢和能力等個人特質,對自己的職業選擇進行科學合理定位,在兼顧短期形勢和長遠發展的前提下,增強主動性,積極把握機會,爭取早日就業。
參考文獻:
[1]代鋒,吳克明.彈性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新思路[J].大學教育科學,2008,(6):99.
(作者單位:唐山學院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