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強
My view about Ivruiyings artistic style
談越劇呂派的表演特色

呂派藝術之中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并不是幾句膾炙人口的固定唱腔,而是其創造人物的方法。
“文以氣為主”(曹丕《典論·論文》),氣,確是寫“千古文章”的要訣。這句名言,也可借用在藝術上。
曹丕說:“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這里,曹丕已將“氣”用到藝上來了——用“氣”不同,藝術效果就不一樣。
在戲曲藝術中,“氣”為何物?我以為,就是演員創造特定人物的立意。首先是對于特定時代、角色的生活本質的透徹理解,并將其合理貫串于人物性格發展的全過程,并始終保持越劇的本體特征,與當代審美情趣融合無間。至于“氣之清濁”,即為陰柔婉約與陽剛豪放之別。呂派藝術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把握、貫通了“氣”,因人而異地演出了各種鮮活的形象,有的以“清”為主,有的則“清”“濁”兼用。如九斤姑娘、紅娘、君蕊公主、蕭皇后、、薛寶釵、唐婉是以“清”氣為主;穆桂英、梁紅玉、劉金定、柴夫人、陳三兩、袁玉梅等則是“清濁融合”。

“氣”能創造美。而美就是生活,是典型的真實生活。呂瑞英之所以被譽為“活紅娘”,其原因絕不僅在于那些清新優美的唱腔,還包括她用“氣”引導“手眼身法步”來體現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心理和行為,從而把人物演得鮮活逼真。
呂派的“氣”,能做到同中求異,這是因為呂瑞英參透了“外延越小,內涵越大”的哲學道理,勇于舍棄成功的流派自我,在“越”這個框架之內大膽創新,用“氣”來因人制宜地設計人物的唱、做、念、打,并融入現代審美情趣創造人物。比如在《打金枝》中,公主出場時呂瑞英別出心裁地汲取了前蘇聯電影《蜻蜓姑娘》中女主角拍球上場的節奏,讓一股青春氣息撲面而來。當她唱到“君拜臣”時,一仰臉、一抿嘴、一搖頭再接唱“無此理”,演活了一個傲氣十足的皇家千金。又比如她在《桃李梅》“高中除霸”團圓完婚前唬弄母親的欲揚先抑、《花中君子》“怒斥贓官”唱段的節奏遞進、一氣呵成等表演,都天衣無縫地融入了足以引起觀眾共鳴的現代意識,卻不留痕跡。這些,都是呂瑞英致力于舞臺與觀眾的雙向交流、引起互動的創造。
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睂W習呂派藝術是有難度的,難就難在僅僅形似不行、僅會幾句固定唱腔不行。只有達到“氣似”,即掌握創作方法,深層理解、大膽創新,達到“演到生時是熟時”的意境,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呂派藝術的精髓。
都說“流派要流”,只有流派的廣為流傳,才能繁衍發展出適應新時代審美需求的新流派,才能爭取更多的新生代觀眾。我以為,“以氣為主”的呂派稱得上是“流派要流”的典范,是值得新生代演員仔細揣摩、激發創作靈感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