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90年代以來靈活就業的從業人員在整個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成為就業形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發達國家如美、英、法、德等14個國家,1991-1997年非全日制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除美國和挪威略有下降外,其他國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德國上升速度最快。1997年上述國家的非全日制就業人數在就業總人數中的比重約為7.9-29%。其中,荷蘭最高,達到29.1%。
經濟轉型國家如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非全日制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1997年為3.3%-14.7%。其中,羅馬尼亞最高,為14.7%;匈牙利的發展速度最快,由1992年的2.7%上升到1997年的5.3%。
發展中國家如伯里茲、墨西哥1996年非全日制就業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分別為26%和14.8%。
靈活就業的形式主要有非全日制就業、兼職就業、遠程就業、獨立就業、自營就業、家庭作業等。非全日制就業主要分布在第三產業。歐盟15國非全日制就業人員的83.2%在第三產業,其中荷蘭為77.9%,英國為90.4%。臨時就業分布很廣。以歐盟國家的派遣就業為例,秘書和藍領工人所占比重分別為29%和26%,其他依次為工程技術人員10.3%,醫務護理人員8%,司機7%,計算機工作人員6.4%,招待人員3%,財務人員2%和專業管理人員1.4%;從事季節性工作的多是農民、漁民、建筑工人和導游。兼職就業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性行業以及公共管理行業中專業性要求高的崗位。尤其是以大學老師、公司經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遠程就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有關的信息技術行業。獨立就業在二、三產業均有分布,集中在高技能、高要求的職業中。美國獨立就業的人員中,占比例最高的4類職業分別是:經理和管理人、精密儀表制造者、手工藝及修理人員、專業人員、銷售人員。自營就業主要分布旅館餐飲業、商品零售業和其他服務性行業。從業者大多靠手藝和技能,以養家糊口為主要目的。家庭就業主要從事密集型工作,分布在傳統行業如:服裝、皮革、玩具、制鞋、工藝品加工等。
對靈活就業的態度
政府:各國政府為解決就業問題,積極采取措施制定有關政策,修改相關法律,保護靈活就業者與全時就業者享有平等的權利,促進靈活就業的發展。
企業: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市場需求變化的不確定,要求企業在人員配置方面采取靈活多樣的雇傭方式,以適應市場的發展和變化。
勞動者:發展中國家靈活就業由于是就業門檻低,為大部分靈活就業者提供的是維持生存、養家糊口,而在發達的高福利國家,靈活就業形式則更多表現為,為勞動者提供一種“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兼顧工作與家庭,拓展不同領域的職業病生涯、提高生活質量。
工會:對靈活就業的態度從抵制到促進,一方面由于工會組織在吸收會員方面遇到了歷史的低潮期,另一方面由于工會組織逐漸意識到靈活的勞動時間和靈活的勞動合同本身并不會對工人的權益造成損害,問題的關鍵是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靈活就業者給予足夠的法律保護。
國際勞工組織:1996年第83屆國際勞工大會就業政策委員會重申“自由選擇的就業”的重要意義,為多種靈活就業方式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各國政府在促進靈活就業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在就業合同、就業期限、工資報酬、休假、社會保險、職業培訓、勞動保護、解雇限制等方面修改和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靈活就業者與傳統就業形式的就業者享有平等權利,所采取的措施大體上有8項:
1、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并在合同中規定工資、工時和社會福利;
2、不得隨意延長臨時雇傭合同,規定臨時雇傭合同的最長期限,超過最長期限可轉為無固定期限合同:
3、以小時計算最低工資,靈活就業者與全時工作者享有同樣的權利;
4、靈活就業者有權享有帶薪休假(按工作時間總量等比計算);
5、靈活就業者享有社會保障(按工作時間的比例計算);
6、靈活就業者有權參加職業培訓;
7、規定最長的適用期為2個月;
8、禁止隨意解雇靈活就業者(不得隨意解雇1年以上的短期就業勞動者)。
外國政府鼓勵企業雇主靈活用工的措施,主要是提供財政補助和減免社會保險費。
高齡就業者在退休年齡前轉為非全時就業,將其工作讓給其他求職者,德國聯邦就業廳提供的補貼相當于勞動者工資的20%;美國將一個全日制工作分給兩個以上非全日制工作的勞動者的給予獎勵性補助;法國對縮短工時安排失業人員和增加雇員的企業,達到政府要求的,減免其為安置勞動者承擔的社會保險的30-40%;西班牙提供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雇傭45歲以上的人員從事臨時性作。
此外,各國政府還采取一系列稅收、信貸、工資、勞動力市場方面的政策促進靈活就業。這里以靈活就業發展最普遍,歐盟國家失業率最低的國家荷蘭為例,介紹其在促進靈活就業方面成功的經驗:
“低工資、高就業”的就業政策:政府與企業雇主和勞動者工會三方達到共識,過快的工資增長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創造就業的前提。以團結協作的“低工資、高就業”政策是荷蘭政府大力發展靈活就業實現低失業率促進就業的核心。在就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荷蘭(浮地)模式”曾成為世界各知名報紙的頭條新聞,被經濟學家雜志稱為“荷蘭的喜悅”,紐約時報則把荷蘭模式叫作“第三種方式”,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丹佛召開的7國首腦會議上也曾贊賞“荷蘭模式”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它表明如果在經濟增長水平一定、出口增長一定的情況下,就業需求總量在更多的人之間分配,控制工資的增長,可以實現更多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