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群
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國家發展規劃,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職業教育質量有了更高的期盼。一些職業院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課程和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如部分高職高專示范院校、技師學院和廣州、北京等地中職學校進行的工作過程系統化(也稱基于工作過程)課程和教學改革,就是引進當代國際職業教育先進理論并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的有益嘗試。要想讓這些探索取得有價值的成果,離不開系統的理論指導。
從世界范圍來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和教學是“設計(shaping)導向”職業教育思想在課程和教學領域的實踐。上世紀80年代末,德國不來梅大學牽頭的國際科研項目“對技術和工作的社會設計”提出“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的工作和技術的設計能力”,即設計導向職業教育思想,強調職業教育培養的不僅是技術適應能力,更重要的是“本著對社會、經濟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參與)設計未來的技術和工作世界的能力”。從教育理論發展軌跡看,設計導向是西方主體性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是其在20世紀初引發德國改革教育學(Reformp?覿dagogik)思潮、20世紀中葉在美國產生教育家杜威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20年來,設計導向思想在勞耐爾(F.Rauner)和海德格爾(G.Heidegger)等的努力下,不但發展起了系統的職業科學(vocational discipline)理論,而且被德國議會確定為本國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并引發了聯合國教科文一系列職教改革措施,對當代國際職教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設計導向職業教育的基本觀點是:
一、職業教育對工作和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社會發展需要“技術”、“工作”和“教育”三大要素之間相互協調;教育通過多元文化取向對社會愿望產生影響,可對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行設計,職業教育已成為技術、工作和教育之間復雜關系中的獨立變量。要想使職業教育對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職業教育必須實現從“適應導向”向“設計導向”的戰略性轉變。
二、職業教育應促進學習者“設計能力”的發展。設計導向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滿足企業對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要求,學習不局限在技術的功能方面,而是把技術作為一個社會過程看待;學習者針對來源于實踐的開放性學習任務獨立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嘗試解決問題并進行評價。
按照設計導向思想,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內涵,明確“普通基礎教育”和“職業基礎教育”都是培養“人”的“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形式,只不過采用另外一種“載體”而已,這一點與普通教育的性質完全相同。事實上,早在1807年黑格爾就指出“勞動在發展思想意識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凱興斯泰納也把職業教育看作“對人的教育的入口”,施普朗格則明確指出青少年僅僅通過接受普通高中文化教育不可能達到“普通教育”的目標。在現代社會,技術是科學與社會需要相統一的結果,具有很強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價值,許多產生于職業實踐的教學內容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對普通教育產生著重大影響。如人在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過程中,程序性的“工作過程知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很多發達國家都把“工作和技術設計”作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共同教育內容。
職業教育培養的不僅是作為“工具”的簡單勞動者,而且是技術和工作的參與者和設計者,因此專業(職業)教學內容的實質是“構建技術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個和諧社會”的工作方法,核心內容是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具體包括五個方面(以電氣技術專業為例):①工藝,即電氣技術原理、設備的結構和功能;②歷史沿革,即不同歷史階段的電氣技術;③使用價值,即電氣技術及其產品的應用;④技術與工作的關系,作為社會勞動成果、工具和條件的電氣技術;⑤技術與環境:電氣技術在物質和能量循環中的作用。這里,歷史沿革揭示了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和可設計性,社會勞動和使用價值則體現了技術與工作的協調。
設計導向職業教育需要相應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計劃和實施,學習解決問題和展示的技術,在給定的設計空間里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實現學習與工作的一體化。設計導向職業教育需要相關機構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特別是企業,因為體會不同社會角色(如生產者或消費者)對設計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科學的職業能力評價模型在設計導向職業教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力評價的內容不但包括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而且還包括對工作過程和工作成果進行的批評和反思。學習者對工作計劃進行設計和評估,參與制訂評價方案,依據經濟性、創新性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指標對工作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為將來參與設計企業的工作和技術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