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滿益 李 敏 宋剛勇 王 磊
摘 要:文章從一個新的角度構建了職業素質的三角形模型,深入剖析了職業素質的內涵,對普通高校加快內涵發展、推進職業素質教育的實踐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素質;職業素質;冰山模型;三角形模型
作者簡介:譚滿益(1971-),男,四川蒼溪人,成都東軟信息技術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李敏(1973-),女,成都東軟學院基礎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G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6-0048-04
近年來,隨著教育大眾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企業面臨的全球競爭日益加劇,職業素質的開發、提升對企業、學校、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企業、學生、學校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我國絕大多數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學校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宗旨,深入探討職業素質及其內涵,對高校加快內涵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素質與素質冰山模型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一些學者就開始關注于人的素質問題方面的研究。近年來,關于素質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更是方興未艾,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對素質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地探討,取得了很多成果。關于素質概念,學者普遍認為素質是個體在先天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與教育訓練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其基本要素是知識和能力。素質的核心是能力和價值觀。由于能力是在各種活動中體現的,因此能力是素質的外顯形式,素質訴諸于實踐就表現為能力,離開能力,素質就無從表現、觀察、確證和把握。素質的概念在承認人的先天稟賦的同時,強調了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對素質開發和提升的能動作用。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國學者萊爾·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質高績效模型》一書中將素質劃分為知識與技能、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性與動機等五個方面并提出了素質冰山模型(見圖1)的概念,認為一名員工就像冰山,呈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占7/8。對員工來說,外邊的1/8是其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下面的7/8則是由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等方面形成的基石。要培育優秀的職業化素質,就要重視這些隱性方面的內容,因為它占有員工素質的7/8,同時還深刻地影響著員工1/8的顯性素質。員工素質的“水上部分”處在水面以上,是顯性的,隨時可以調用,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們一般比較重視的方面,它們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改變和發展,培訓起來也比較容易見成效,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員工綜合素質問題。員工素質的“水下部分”處在水面以下,是隱性的,即如果不加以激發,它只能潛意識地起作用,這方面處于冰山的最下層,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經常被忽視的,也經常被員工被人所忽視。然而,如果員工的隱性素質能夠得到足夠的培訓,那么對員工的提升將是非常巨大的,同時對企業的影響也將更加深遠。

二、職業素質及其三角形模型
按照《高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職業是“個人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然而,職業一詞又不同于工作,更多的是一種事業,不僅能滿足物質上的需求,更能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具有價值意義。職業問題不是簡單的工作問題、生計問題。從內涵來看,職業首先是專業化分工的結果,職業化意味著專門從事某項事務,需要特定的知識、能力要求;其次,職業體現了一種精神追求,通過職業發展過程,個人價值得以不斷實現,精神需要得到逐步滿足;再者,職業是從業者在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中所從事的一種與其他社會成員相互關聯、相互服務的社會活動,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社會性。
一般來說,素質是職業的基礎,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素質要求。職業是素質體現的舞臺,作為能力潛狀態的素質要成功轉化必須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成功的職業生涯一方面是個體素質的展現過程,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個體素質不斷成長的過程。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這些基本品質與具體職業相關從而對現代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在現代生活中,職業是實現人生意義和價值的主要場所,職業生涯既是人生歷程的主體部分,又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因此,職業素質是素質的主體和核心,其本質屬性是職業性。職業素質要素除了包括職業崗位直接要求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還應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所在行業的行業眼光、知覺能力、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及較好的專業智能和創新潛能等。
如前所述的素質冰山模型(圖1)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素質模型。通過員工職業素質模型的構建不僅可以準確反映企業對于從事不同工作性質與內容的任職者的素質要求及工作績效目標的差異性,也可以為員工選擇合適工作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避免高能低就等企業內部人力資源配置錯位現象的發生。職業素質模型是知識與技能、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性與動機等具體素質要素的有機統一,不同的工作對于不同的素質要素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素質冰山模型從素質的可見性角度對素質要素進行了歸類,不能反映出素質要素對職業適應(勝任)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作用,而后者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實現內涵發展,實施全面的職業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至關重要。
按照職業素質各要素對個人職業適應(勝任)與職業生涯發展所起的作用,本文整合職業素質的要素,重新構建,提出了職業素質的三角形模型(見圖2),這對高校辦學的就業導向與學生全面審視個人素質,開發和提升職業素質水平,提高學校和學生兩方面的社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職業素質由保障要素、支撐要素和拓展要素構成,各要素具體內涵如下。
(一)保障要素
保障要素是指從業者必要的、對某崗位(群)工作起基礎保障作用的因素,但單純具備這些要素還不足以完成崗位(群)工作,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和人際交往三個子要素。身心健康子要素包括適應職業的生理因素和個人良好生活習慣養成,以健全人格(如客觀的自我認知和良好的情緒調節,自尊、自強、自信等)、良好個性(如樂觀、豁達、尊重等)、堅韌意志(包括自控力、壓力與挫折承受能力)等為主要內容的個體心理品質等。思想道德子要素主要包括從業者的人生觀、世界觀,職業意識(如職業價值觀、職業認可、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觀念、職業興趣等),職業理想等。在職業意識中,誠信、敬業(忠誠)、負責任的職業道德尤為重要。人際交往子要素主要包括基本人際交往常識、社交禮儀、接待藝術等內容。
(二)支撐要素
即適應(勝任)某崗位(群)所必備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是對從事某職業起最根本支撐作用的部分,是就業中的硬貨。對以就業為導向的學校更強調學以致用,所學即所用,知識的應用比知識的擁有更重要。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支撐要素的作用,極易出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偏差。
(三)拓展要素
拓展要素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等。拓展要素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現代社會的職業與過去有很大的差異:勞動崗位的地域空間逐漸變小,行業特征也不像過去那么鮮明;專業完全對口的崗位越來越少,職業變動的可能越來越大;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復合程度提高;用人的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以創新為基本動力,企業的興衰成敗、實力強弱首先在于知識的擁有和創新能力,取決于是否善于進行知識管理和積極推進知識創新。拓展要素關注從業者的可持續發展,為個體發展職業生涯、迎接社會發展進步與變革打造了實現自我的潛力和充分的應變能力。
三、職業素質內涵的進一步探討
從職業素質的三角形模型出發,為了更好地理解職業素質的內涵,有必要對下述問題更深入地探討:
(一)職業素質三要素的關系
在職業素質的三要素中,相對而言,保障要素和拓展要素主要是隱性的,支撐要素則是顯性的,可以通過各種考試或證書來證明。對職業素質的考察,既要重視顯性的要素,也要重視隱性的要素,隱性的要素還深刻地影響者從業者顯性要素的內容。職業素質三要素從業者整體素質中各自所占比重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支撐要素在現代職業素質占有較大比重,保障要素和拓展要素在一般的職業素質中占有較小的比重,但較小的比重在保障職業生涯順利、推動職業生涯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素質三要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形成統一的整體。
從某一時點職業適應(勝任)角度看,保障要素和支撐要素是存量,企業員工達到這兩個要素所要求的水平,可以適應(勝任)目前的某個工作;拓展要素是增量,是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推進劑,畢竟一業終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換幾個工作崗位甚至換個職業也是常有的事。從學校教育角度看,特別是對職業教育而言,要求我們既要授人以魚,為使學生順利就業,交給夠用的理論,培養必要的能力,更要授人以漁,交給其繼續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的不斷更新。從職業素質的三角形模型出發,三角形最具穩定性,職業素質的三要素占據三角形的三角,構成了職業素質的整體,任何的偏廢都會引起三角形的坍塌。如果把職業構成看成人、物兩方面的因素,人是職業主體,物是職業客體,支撐要素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紐帶。對職業的適應與勝任而言,職業素質的支撐要素是硬素質,保障要素和拓展要素是軟素質。
(二)職業素質的通用性與個性
正如前文所述,職業素質的諸要素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但是不同的工作對于不同的素質要素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企業而言,如果其中某一項素質要素的要求過高,必然會提高員工的甄別門檻,增加生產成本,而如果其中某一項素質要素的要求過低又會導致員工績效的下降以致企業整體效益的下滑。可見為每一種工作制定一個合理的績效標準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為每個職位與工作界定一個合理的素質級別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企業高績效的創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鑒于此,1989年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教授在對200多項工作所涉及的職業素質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從中總結提煉出了21項通用職業素質要項,提出了素質詞典的概念。以此為開端,很多學者以及大型企業紛紛結合各自所實踐與研究的領域進一步豐富細化和發展了新的素質詞典,使素質詞典成為當今很多企業進行員工職業素質開發的主要依據。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素質詞典是在結合行業特征和職業特點基礎上對職業素質模型的具體化實踐化的成果,是一類行業或職業的職業素質模型。而三角形模型則是適用于各個行業或職業的一般意義上的職業素質模型,是對職業素質各要素內在邏輯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基于三角形模型,從不同行業和職業一樣可以編制素質詞典。從三角形模型出發編制的素質詞典更能反映職業素質各要素對個人職業適應(勝任)與職業生涯發展所起的作用。
素質詞典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提出了職業素質的通用性與個性的概念。不同的職業所需的素質有共性或者說通用性的一些要素,這些要素對從事所有職業的人都是必要的,比如以誠信敬業等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不同專業或職業會對某些要素有所強調,職業素質的內涵要求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不同專業或職業的職業素質詞典不會是完全一樣的,呈現出個性化的特征。如此以來,不同專業或職業的職業素質教育會有不同的內涵與側重,院系層面的職業素質教育與教研室層面的職業素質教育會有不同的強調。學校層面更強調學校開設各專業職業素質共同要素的培養,教研室則更強調某專業特有素質要素的提升。同樣單科院校、多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在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方面也會有些不同和側重。
(三)職業素質內涵的系統性與職業性
職業素質不僅僅是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觀念與職業理想,職業素質三角形模型告訴我們,職業素質任何要素的缺失都會影響三角形的穩定性,職業素質內涵體系是一個系統。也許我們在工作中會根據情況強調某些方面(比如對于組織不同層級,在職業素質的衡量過程中,基層員工著重身心健康和職業知識、技能,中高層員工更強調其職業意識、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但必須明確的是諸要素是一個整體。這是因為所有的從事某個崗位工作的個體首先是社會人,職業素質教育的本質還應是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不能成為某項工作的“工具人”。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職業素質的本質屬性是職業性,職業素質教育要為人的職業生涯服務,為特定行業培養專業人才創造必備的條件,為從業者敬業樂業、艱苦創業、建功立業形成內在的優勢。因此,可以說職業素質內涵本身具有系統性,在職業素質這個系統里面,大家更看重與職業直接相關的要素,強調職業性。職業素質的本質屬性是職業性,為人的職業生涯服務。
(四)職業素質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動態概念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從人的素質發展角度來講,人的職業素質的開發、提升有個時間維度,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個形成性的概念;二是指職業素質的內涵,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支撐要素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會提出更新的要求,大學生可能尚未走入社會,大學階段所學的有些東西就已經過時。職業素質的評估是在某一時點進行的,主要考察的是靜態的特性,基于職業素質動態的特性,職業素質評價應該成為一項甄選工作和發掘職業潛能的過程。職業素質動態概念特別對分層、分階段的教育方法和終身學習與創新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五)人才、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
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人。人才具有社會性、使用價值和發展潛質三個要素,要成為人才,必須首先要成人,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人,要成材,要具有使用價值,成為能從事某項工作的好的材料,同時要具有成長性。一個人是否擁有職業素質是成為衡量人才的一個基本標志。人才必須以職業素質為依托,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人未來工作事業方面的成就。人才的要素構成有助于深入理解職業素質的內涵,即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保障要素主要涉及的是從業者成人的問題,支撐要素主要涉及從業者成材的問題,而拓展要素主要講的是從業者的成長性問題。要成才必須先成人、成材,同時具有成長性;同樣就個人職業素質發展而言,保障要素、支撐要素和拓展要素缺一不可。
人文素質是人之為人的特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際關系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屬于人文素質的范疇。人文素質關注所有關于人的問題的領域,人文素質外顯為人的人格、氣質與修養。從人文素質的內涵看,人文素質關注的內容本身就是職業素質關注的內容,人文素質注重“成人”教育――精神和心靈成人教育,這些實質上都是人才及其職業素質必不可少的因素。具體的專業和職業能夠給人以學有所長、干有所為的機遇和平臺,但如果缺乏基本的或者優良的人文素質,他無論學什么和干什么都成不了大氣候,鑄不成大事業。人文素質的提升對人才成長、職業素質提升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四、結語
本文在回顧素質和素質模型的基礎上,從一個新的角度構建了職業素質的三角形模型,深入剖析了職業素質的內涵,對加深職業素質的認識和推進職業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柳海民,李偉言.析知識、能力、素質[N].中國教育報,2002年3月13日.
[2]黃中益.論職業素質教育的三大關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9(2).
[3]陳國榮,楊曙光.職業素質的構成與作用分析[J].新西部,2007(24).
[4]陳煥章.職業素質結構分析[J].教育與職業,1990(8).
[5]鄧玲玲,徐建軍.論職業素質要求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0).
[6]趙成.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內涵問題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家,2004(9).
[7]石亞軍.話說人文素質及其教育[J].比較法研究,2006(4).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一般項目第三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6年度立項科研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