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士博
山東省濟寧市自古以來就以“東文西武”之譽而蜚聲中外,如果說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了“東
文”,那么宋代水滸梁山好漢的精湛武功和這里的地方名拳,則成為“西武”的典型代表,境內50多個拳種流派和武術名家使濟寧成為武術的故鄉。在這里現藏的漢畫像石中,就有大量描繪格斗、柔術、擊劍情形的畫面。當地出土的漢代劍、矛、戟、刀、戈、甲等,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境內武術活動的場面。
濟寧武術源遠流長,拳種門類眾多,到清代境內流傳的拳種已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全國武術挖掘整理中,這里共發掘出武術古書籍19本、古兵器28件、獎品2件、文獻資料12份,發現境內拳種52個、優秀套路493個。在當地流傳較為廣泛的拳種就有華拳、查拳(李派)、文圣拳、少林大梅花拳、少林大滑拳、關公落地梅花拳、孫武子梅花拳、少林俞門掌、水滸拳、掌洪拳、大鴻拳、子午門功夫等。1982年水泊梁山被國家確定為中華武術四大發祥地之一。
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造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武術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孔子強調“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其所辦學校既是教育機構又是習武場所。北宋末年,宋江義結天下武林英豪,嘯聚梁山,激蕩水泊,殺富濟貧,仗義疏財,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演出了一幕幕的歷史劇,梁山也因此成為武術故鄉和中華武術四大發祥地之一,與少林、武當、峨眉并駕而著稱于世。到清末時期,受義和團和大刀會的影響,濟寧民間習武練拳之風更盛,拳場、拳房處處可見。著名的微山兩城水滸拳房,經范氏三代、黃氏三代、劉氏四代共收徒萬余人;著名的四海村茶社,則是濟寧市區武林高手會聚和傳藝授徒的重要場所,一代武術宗師蔡桂勤就曾學練于此,很多外地拳師也常常來四海村切磋武藝,這對濟寧武術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民國時期,受“中央國術館”的影響,濟寧境內先后建立起了濟寧縣國術館、鄒縣國術館、汶上縣國術館、兗州國術館等,培養了許多武術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武術事業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國家的大力提倡和重視下,濟寧武術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濟寧市體育行政部門對民間的拳社、拳場、拳房給予了積極的扶持和指導,拳師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政府的支持與關心,極大地調動了拳師們的積極性,他們不僅廣為招徒授藝,而且還經常參加各種形式的比賽和表演,下屬各縣市體育部門也相繼成立了武術隊,濟寧地區重點業余體校還設立了武術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濟寧武術活動愈加規范和豐富多彩,武術被列入了大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多種形式的武術表演及競賽活動頻繁出現在城鄉、學校、工廠及大型集會與活動中,武術專業學校、武術訓練點、武術輔導站、太極拳輔導站、拳場等遍布境內,武術活動的熱情日益高漲,群眾習武健身蔚然成風。與此同時,濟寧武術活動的規模也快速發展,武術新秀層出不窮,套路和散手競技水平逐漸提高。近年來,濟寧的武術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給武術事業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建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獨資、官辦民營的武術館校近百所,武術晨練點遍布城鎮鄉村,從事武術訓練的青少年學生、中青年在職干部職工、離退休老人比比皆是。
濟寧武術的對外交流逐漸擴大,曾3次派團前往西歐和日本足利市進行武術表演和教學,另有10多人先后被國家和省武術管理部門派往歐洲、非洲和亞洲的10余個國家進行武術傳播,國外許多武術團體也多次來濟寧參觀學藝,尤其是作為國家稀有拳種、山東四大名拳之一的文圣拳,更是吸引了眾多國外習武愛好者。
濟寧歷史上武人輩出,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曾涌現過一些頗有影響的武林高手,當代著名武術家、武林泰斗蔡云龍教授就是濟寧人的驕傲,他曾在少年時期兩次打敗美國和俄國拳擊高手,被譽為“神腿大龍”。
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和人們強身健體的有效形式,已深深地植根于濟寧人民心中,濟寧武術的輝煌也讓濟寧人備感驕傲和自豪。在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的今天,武術也定能憑其源遠流長的瑰麗色彩,為濟寧市的經濟發展、為中華武術事業的發展創造出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