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宜潔
摘 要:本文首先講述了現代設計藝術中技術美的普遍性,分析這種美主要是通過工藝材料、形式和功能以及對設計觀念的影響表現出來。
關鍵詞:秩序感;道德理性;同一性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15-01
設計藝術發展至今天,創新已經不僅僅是靠著藝術一己之力便能達到。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設計的內容要求、“人性化”、科技含量的要求越來越多,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這些要求和觀念也越來越多的體現在設計藝術領域,催生著藝術設計中科技之花的綻放。
我國的藝術設計從古至今都映射著技術之光,從魯班時代的木工技術、秦磚漢瓦時期的瓦當工藝、唐宋時期的陶瓷、紡織、印刷等到明清時期的彩畫、琺瑯工藝。無不以精湛的手工工藝技術將設計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至今日,他們中的一些依然在我們的設計領域大展拳腳,甚至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設計”(Design)雖然是工業革命以來,20世紀逐漸形成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設計作為人類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生存方式,從原始人類的刀耕火種到現在的高樓大廈、日用百貨已經發展了幾千年。在這已經發展了千年的設計藝術中,在一定意義上所有的產品都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在手工業時代是手工技術的產物,在大工業時代,是大工業技術的產物。我們目前所使用的任何設計產品,只要具有價值,凝結了人類的勞動,其中都有科學技術的成分和因數。科學技術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
自工業革命以后,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社會,設計中越來越體現出了科學技術的美,“這種美主要是通過工藝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現出來。科學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材料的運用和加工技術。這不僅對于造物的實用功能有決定意義,而且是形式的內容之一,它展示著來自材料自身的美。正如竹內敏雄認為的那樣,技術加工的勞動是喚醒在材料自身之中處于休眠狀態的自然之美,把它從潛在的形態引向顯性的形態。”如現代使用的茶杯就有紙、玻璃、金屬合成、塑料以及高科技的納米材料等等,這些都是通過科學技術的加工使產品中體現出了材料自身的美。同時,設計產品的形體、色彩等形式美的要素也是科學技術美的具體形式。科學技術在材料加工的過程中遵循著自然的內在規律,而在藝術形式的構造上,則可以超越來自材料自然性的限制而趨于自由。現代的產品的設計大多是幾何形的,如我們使用的手機、電腦和我們居住的房屋,這些規律性很強的富有秩序感的機械形式表現著深刻的合目的性美和技術美。而且,由于設計產品具有明確的使用功能,所以除了對其形式要素的審美外還有對其功能的操作性體驗的審美,這就通過功能體現出了科學技術之美。“對于設計產品的美不像藝術品的欣賞那樣是超功利的,也不僅僅是針對產品的形式和結構特點而言的。毫無疑問,工業產品的形式和結構特點是首先被感受到并別被給予評價的,但是對工業產品的欣賞不是只將欣賞者所具有的對形式美的固有情感投射到產品上去,而且還要將欣賞者自身對產品的認識,如對產品效能的主觀判斷以及對產品的技術含量的估計融合進去,因而這不只是對產品外觀“藝術性”的欣賞,更是對產品技術性的評判。”這就像我們在購買電腦時,除了要選擇它的外形以外,更看重它的功能性和操作的便利性,這就是科學技術美的體現。
現代科學技術對設計的影響還通過對設計觀念的影響體現出來。例如,大機器工業制品中普遍出現的抽象和幾何的形體所體現出的技術美,具有一種冷峻的理性精神和精確性風格。這種風格是一種“技術理性”的文化觀點所影響的,這種觀點是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現代技術在人類生活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而形成的。因為科學是崇尚理性的,因而導致整個社會的理性化以及設計藝術的理性化。產品造型簡潔、整一,風格一致、輕快,無不必要的裝飾和附飾,材料、功能、結構、形式合體而和諧,透視出理性的科技之美。再如,曾經流行一時的“流線型”風格,它本來是在汽車進行風力測試中,為了符合空氣動力的功能要求而設計的,體現出了汽車的科技美。但之后它卻泛濫于工業設計中,不管電冰箱、手機、烤面包機都采用流線型,這就已經與其原先的功能作用無關,而成為了一種外在的“樣式設計”,并成為20世紀30~40年代最流行的產品風格。這實際上是因為流線型在當時成為了一種象征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反映了科學技術對大眾的審美觀念的影響和設計必須為大眾服務的性質。
隨著科學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設計能從材質到工藝方法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認可科技中好的一方面,將科技作為實現藝術設計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的迷信科技,否則我們的設計又會陷入到“設計雷同”的怪圈。總之,既要利用科技創造出更多的為人所用的設計,同時也要平衡好藝術與技術的關系,更好的將設計推向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硯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李硯祖.設計藝術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3]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