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喜
摘 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個考點。常見的文言虛詞雖然只有18個,但每個虛詞的意義都很豐富,如果單憑死記硬背各個義項,拋開具體語境,不借助一定的語法結構分析,效果肯定不好。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從總體來看,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考查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如果能在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律,掌握一定的推斷方法,無疑會提高答題的正確率。本人教過兩屆高三,曾從一些高三復習資料書和教過幾屆高三的老教師那里得知了有關該考點的一些解題方法,但我還是覺得這其中的很多方法顯得較復雜,操作性不強。作為復習時間緊迫的高三教學,我們在給學生介紹方法的時候,一定要遵循“簡單實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關鍵詞:虛詞;區別聯系;推斷
中圖分類號:H10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24-01
一、根據虛詞前后詞句的相互關系進行推斷
虛詞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依附于實詞而存在,它往往處在詞語與詞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因此,我們不妨從分析該虛詞前后詞句的相互關系入手來推斷它的意義和用法,只要分析出了虛詞前后詞句的相互關系,那么問題就應刃而解了,如:
例一:宰予(人名)之辭,雅而文也。
〖溫故知新〗蟹六跪而二螯。
〖分析〗從相互關系看,“而”字前后的“雅” “文”二詞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互換位置也不會改變原意,故二者為并列關系。
〖答案〗“而”為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或“和”。
例二: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
〖溫故知新〗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分析〗從相互關系看,“鬼”“人”一陰一陽,意義相對;從語意看,說話人在認識上有一轉變過程。兩分句為轉折關系。
〖答案〗“則”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卻”。
二、根據虛詞前后詞句的暗示性進行推斷
有些虛詞如果只是從該虛詞所在的句子的整體含義入手來推斷它的含義和用法,難以做到很準確,況且對于高中生來說有些句子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在這時,只要我們冷靜下來仔細觀察一下,找到一些對推斷虛詞意義和用法具有暗示性的詞語,那么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如:
例三: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溫故知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分析〗“以”字后面的“春、夏、秋、冬”均為時間名詞,它們暗示,“以”字為表示時間的介詞。
〖答案〗“以”字為表時間介詞,可譯為“在”。
例四:陳成常與宰予,之二臣甚相憎也。
〖溫故知新〗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分析〗“二臣”即“陳成常與宰予”,它們暗示,“之”為復指陳成常與宰予的代詞。
〖答案〗“之”為指示代詞,可譯為“這”。
三、想象話語情境,據此進行推斷
在分析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以把該虛詞所在的句子還原到話語情景中去,想象這句話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以及當時說話的背景等,從而很快地推斷出該虛詞的含義和用法。這不失是一種好的方法,如:
例五: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溫故知新〗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分析〗從呼告語“夫差”看,話語情境為有人在和夫差對話。對話中稱己為“我”,稱對方為“你”。聯系夫差父闔閭為越所殺的史實,可知“而”應為指稱夫差的第二人稱代詞。
〖答案〗代詞,用于第二人稱,可分別譯為“你”“你的”。
例六:趙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溫故知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分析〗話語情境為趙王在和人對話。“子”為對對方的敬稱,因此,“之”應為趙王自稱。
〖答案〗代詞,用于第一人稱,可譯為“我”。
四、根據句式及語氣進行推斷
在分析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先明確虛詞所在句子的句式及語氣,這有助于尋求答案,如:
例七: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溫故知新〗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分析〗例句為賓語前置句,“焉求”的正常語序應為“求焉”。因用于疑問句中,故疑問代詞“焉”置于動詞“求”前。
〖答案〗疑問代詞,代事物,可譯為“什么”。
總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通過其前后詞句表現出來的,因而,對其意義和用法的推斷,也應從其前后詞句、話語情境、句式和語氣入手。
另外,熟悉教材用例是推斷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基礎,力矯漠視教材的錯誤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