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摘 要:女軍人開始慢慢擺脫傳統文藝作品中符號化的性別定位,模式化的職業,模式化的情感歷程,女性的主體地位和自我力量開始突出和彰顯,有了更鮮明的主體意識和性別立場,女性的性別特征從缺位到凸現,女軍人的形象從單一到豐富,職業從符號化到多元化、女軍人在兩性情感上越來越獨立,但是女性意識并沒有完全凸現,因此如何突破傳統的束縛,進一步在軍事劇中彰顯真正的女性意識,塑造出更加立體、豐滿的女軍人形象,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女軍人;性別特征;角色形象;職業特征;情感定位
中圖分類號:J9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55-02
女性主義媒介理論認為,“媒介反映了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念,從而對女性或對她們不予表現,或用刻板印象對她們進行描述,以此象征性地貶低婦女?!泵浇閭鞑ブ写嬖谥鴮ε缘呐懦夂拓撁娴呐孕詣e角色持續呈現,即“媒介的問題是他們或忽視婦女的存在或傳遞婦女的刻板印象的形象”。
所謂刻板印象,是女性主義媒介批評中一個核心詞語。女性主義者在運用社會性別理論研究媒介時創造性地使用了這一概念,以媒介的再現中是否存在著性別的刻板印象及其程度來分析和評估媒介是否具有社會性別意識。①刻板印象,對應英文是stereotype。原意是指印刷術中的鉛版,也用來指一種傳統的、公式化的、過分簡化的理解、觀點或形象。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希爾頓給出的定義是,“刻板印象是指社會上對某一個群體的特征所作的歸納、概括的總和。它并不一定有事實根據,也不考慮個體差異,僅僅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一些固定看法,但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卻能產生重大的影響”。中國學者卜衛所給出的定義是:“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過分簡單化、滯后于現實變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長期以來,女性所面臨的選擇或者是被排除在權力機制之外,或者是被同化在男性的陰影里,女性獨特的價值一直難以實現。主張兩性氣質不同的人們對男女的特質做了大量的區分和概括,例如:科學對詩意,活力對和諧,力量對美麗,智力對愛情,理性對浪漫等等。
從90年代開始的十年間,由于和平環境和國防軍隊建設的跨越發展,軍旅現實題材中的表現主題已經從硝煙彌漫的戰場轉變成軍人能否甘于寂寞、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為祖國默默地奉獻著青春與智慧。軍人頑強拼搏的品質更多以另外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和平年代,影視劇對軍人形象的塑造更多著筆與定位在贊頌他們抵御住外界的各種誘惑與干擾,最終肯定的是犧牲奉獻為其價值的最高體現,軍人在苦悶彷徨之后的堅守與義無反顧成為崇高的楷模。而在肯定軍人這種品質的同時,也往往通過揭示其與時代環境的沖突,與社會千絲萬縷的聯系,來展現軍人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以及軍營以外的生活內心世界。當代軍人的使命與本色不僅僅在于“無私奉獻”,更在于強大的戰斗力,能夠打贏高科技的、現代化、信息化的戰爭。由此女軍人的“英雄形象”更多的是“巾幗不讓須眉”、“不愛紅妝愛武裝”。在訓練場上,有女軍人揮汗如雨的颯爽英姿;一線,有女軍人緊張忙碌的靚麗身影;拉練中,有女軍人苦中作樂的歡聲笑語;軍帳中,有女軍人帷幄的從容淡定。
如由裘山山編劇的短片軍旅劇《女裝甲團長》是根據全國十大女杰之一、步兵491師副團長張可的事跡改編,她是我軍第一位現代女軍事作戰指揮員。她從一個優秀的藥劑師到作戰參謀,從國防大學研究作戰指揮的女碩士到裝甲團的副團長,作為一個女軍人大步邁入軍事作戰指揮領域這個完全是男人的世界。年輕演員范志博憑電視劇《女裝甲團長》中張蕾的角色而獲得了2003年金鷹獎最佳表演藝術獎。劇中由范志博飾演的張蕾在醫院里本來是個優秀的藥劑師,她本可以非常輕松地一直做下去。但她從小就有一個極大膽的夢想:做一名女作戰指揮官。電視劇給我們刻畫了人的力量和人的脆弱,表現了張蕾極可貴的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的實現是靠她的思想、靠她的執著來支撐著的。她參加應急機動快反部隊參謀訓練,一個考驗連著一個考驗。首先是因為沒有小一號鞋而不得不穿著皮鞋參加二十公里越野急行軍,不用說,腳很快就磨破了。李大志的幫助她拒絕了。趙森讓她上吉普車她也拒絕了,剛到終點馬上又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訓練:在冰冷惡臭的水里做伏臥撐和左右翻滾。第二天早上,所有的人都起來了,只有她起不來,趙森讓所有的人等十五分鐘,如果再不起來就以自動淘汰處理。張蕾起來了,和大家一樣參加虎落平川的訓練……展現女軍人的力量和人的脆弱。這一系列的人物刻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執著、堅強、努力,智慧的新時代女軍人形象,女人不是男人的陪襯和點綴,不依賴男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一樣可以取得成功,甚至能在被男人壟斷的行業里嶄露頭角,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女性自身的成長。
當今時代,已然是科技建軍的時代,“新”觀念和“新”生活方式影響到軍營,軍隊再也不是靠“體力”更多的是靠“巧力”,女軍人也不一定只在“后方”,如今就是連“戰爭也無法讓女人走開”。《DA師》中主持開發E5W作戰指揮系統的信息大隊隊長林曉燕,《導彈旅長》中主持設計08導彈的馮副總工程師,《光榮之旅》開發現代化部隊后勤保障系統的季凡,《我心飛翔》中頑強奮斗、不屈不撓、決不言敗的一群女傘兵,她們都是以高科技高信息高知識武裝的現代女軍人,都站在新軍事革命的最前沿。這些劇不僅展現了當代女軍人的風采,也表現了我國在軍事方面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對軍隊的現狀、軍隊建設的方向都有很強的前瞻性,這種前瞻性是站在當代國際軍事斗爭的大背景下獲得的。這些作品在藝術性、思想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標志著我國軍事題材電視劇的藝術創作已經走向成熟,而且女軍人的“強勁”出線,構成了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文藝現象。
翻開中國軍事題材劇史,曾經是在電視劇中很少出現女軍人,即使出現也大都是以女特務的身份出現,且這些女人都是蛇蝎美人。到了現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中國是一個追求大眾娛樂和審美泛化的時代,美學趣味的平民化、通俗化、感官化和娛樂化的走向,必然會消泯所謂雅文化和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界限。而電視則是當下文化語境中最重要和最主流的審美消費的符號,換言之,電視文化是所有通俗文化中最深入人心,最與大眾為伍的,這樣的審美文化的背景,也為軍事題材電視劇的豐富和創新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和美學話語的背景。主旋律電視劇開始也開始了大眾化、娛樂化傾向,軍事題材劇在類型上也出現了突破:家庭劇式的、偶像劇式的、輕喜劇式的不斷涌現,一些以家庭倫理、浪漫愛情、軍人成長為故事表現主線的電視劇開始走俏,女軍人也隨之增多,有一些電視劇中就直接以女性作為敘事主體,如《紅十字方隊》、《女子特警隊》、《大校的女兒》、《幸福像花兒一樣》、《垂直打擊》,《紅色娘子軍》、《在那遙遠的地方》、《衛生隊的故事》、《玫瑰綻放的年代》等等。
《玫瑰綻放的年代》被喻為是女版《亮劍》的,是石鐘山“母親作品系列”的壓軸大作,主要描寫老一輩女軍人的生活狀態,跟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年代相近,雖然也是一部軍事題材劇,但卻是一部女人戲。石鐘山接受采訪時說“我在寫父親系列的時候就有種感覺,就是我忽略了那個年代母親的形象,雖然我寫了褚琴、秋英,但是她們不是那個時代的母親的代表。那個時代的母親的代表是走在生活第一線的,是叱咤風云的女人,她從貧困走向部隊,從部隊走向戰爭,戰爭之后走向和平,由和平走向家庭,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說婦女是社會的半邊天,其實也是我們家庭的半邊天,我們情感的半邊天。我想既然有了父親這樣的典型形象,希望我的筆下把那個年代的母親形象再塑造一下?!币虼恕睹倒寰`放的年代》是從母親視角寫,在生活體驗和心靈感受上都跟父親有很多的不同。故事從上世紀30年代女主人公柳秋莎參加抗聯寫起,十七歲的抗聯女戰士柳芍藥雙親都被日冠殺害,為了護送她到蘇聯學習,十五名抗聯戰友犧牲在黑龍江邊,殺敵報仇是她唯一的生存目的。在蘇聯學習期間,柳芍藥以倔強的性格和頑強的精神贏得了蘇聯教官的賞識,并由此改名為柳秋莎?;氐窖影驳牧锷恍囊锨熬€殺敵,但是令她沒有料到的是,她被分配的工作竟是到集訓隊參加學習,后為了逃避感情問題,柳秋莎選擇了一種錯誤的解決方法,她背著領導,私自隨著上前線的部隊離開了延安。當邱云飛得知這個消息后,他不顧第二天要給總部團以上干部講課的安排,獨自冒雨前去追趕柳秋莎,以至在路上失足落馬折斷了腿骨。面對著邱云飛誠摯的勸導,柳秋莎跟著他回到了延安,在第二天的講課會場,看到邱云飛為了追趕自己而遲到受到嚴厲的批評,并忍著斷腿的劇痛在臺上講課,柳秋莎這才懂得了一個革命軍人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和對待自己的感情之間應該作出什么樣的選擇。在柳秋莎人生的路上,動蕩和變故一直伴隨著她,取和舍一直都考驗著她,她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初期、改革開放初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女子的性子也是可以剛烈的,女人的精神也是可以無敵的,在戰爭中女人不是被保護的對象,可以是奮勇殺敵的能手,柳秋莎就是這樣的女人,她的性子很強,脾氣秉性直白,很有主見,很能干,但是脾氣很倔,性子也烈,這是不常見的女人,很特別,很不一樣,因此讓人很感興趣,戰爭塑造出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戰爭的磨練讓人變得成熟,柳秋莎是一個女軍人成長一生的歷程。
再如《衛生隊的故事》,雖然故事是仍以空軍某場站衛生隊為切入點,表現了部隊醫療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及辛勤的工作態度,展示部隊衛勤事業及為兵服務的效果的“老”故事。卻表現出了新一代部隊衛生戰線的女軍人的風采,展現她們對理想、事業、愛情、人生的追求以及為國防事業奉獻精神。她們積極學習科學文化、不斷地充實自己,劇中人物跟緊了時代的腳步,充滿生活的氣息。閆護士長(閆妮)刀子嘴豆腐心,工作能力強,但也愛沒事瞎操心,婆婆媽媽個性因此護士們經常說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閆護士找談話”“ 不怕高隊長叫就怕閆護士長笑”這些臺詞也側面刻畫了閆護士性格;劉醫生(劉敏)是閆護士長的護校同窗,護校畢業接著念了軍醫本科,頗有小資情調,與閆護士長常愛互相擠兌,與李醫生也是歡喜冤家;殷護士(殷桃)是本科畢業的高學歷護理人員,外表靚麗的她常被誤認為是來慰問的文工團演員;新到的護士小張(張喬玫)和亞男(劉思言)一個來自四川農村,一個來自東北小城市,護理技術及性格都是基本相反。這些人與連部戰士一起,圍繞病房、病人、發生了一個個令人捧腹的故事。經常聽到高隊長喊的“都是餓的仙女啊”,這正突出了這群衛生隊女兵青春、靚麗、活潑的個性。這種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軍事題材作品,拉近了職業軍人和大家的距離,軍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軍人。軍人是可以有點“缺點”,可以不那么完美,她們可以偶爾臭美下,偶爾偷懶下,偶爾說個圓不了的小慌似“小丑”一樣地娛樂大家。
當代電視劇中的女軍人形象塑造上,應當更突出和平時期軍人的豐富面貌和多樣性格。早期軍事劇類型化的人物形象性格色彩單純、直露,主要將人物置身于炮火硝煙的戰爭環境中,戰場/敵人是軍人面對的主要矛盾;軍人與社會生活的關聯的表現也較為簡單??傊?女軍人形象也隨著人物關系增多開始變得層次豐富、觸及面更加深廣,由此對敘事、對思想內涵的探索都更加多樣。人物形象的性格化、文化象征意義要遠遠大于類型化特征。
注釋:
①劉利群.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頁.
參考文獻:
[1]李藝、劉成新.影視藝術傳播與審美.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