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琴
摘 要:現代社會,新興媒體在全球范圍內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市場。其中,網絡媒體發展己日趨成熟,正從一種信息技術手段向影響社會生活的新媒體過渡。年輕人是網絡的最主要和最忠實的用戶,電視如何在這樣一個網絡飛速發展的媒介環境下吸引更多的年輕的目光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網絡文化;電視媒體;電視創新
中圖分類號:J9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62-01
一、網絡文化正興起新媒體促成傳播新格局
網絡的發展速度是人們沒有預料到的,它不僅囊括了報紙、廣播、電視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數字化、多媒體化、及時性和互動性的獨特優勢。信息技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媒介傳輸平臺,傳播方式和內容可以在不同媒體之間進行互動,最終導致各類媒體邊緣淡化并相互滲透融合,形成共同發展之勢。
現在媒體傳播的突出特點為:
1.傳播分眾化。是傳播者根據受眾需求的差異性,面向特定的受眾群體或大眾的某種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與服務。許多媒介都開始吸引特定化的受眾群體進行傳播,根據相似的愛好、追求、興趣,媒介傳播針對性的信息,最終實現目標受眾的聚集和忠誠。
2.媒體融合后電視的WEB2.0傳播。WEB2.0時代,不僅僅是媒介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融合、精神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電視的媒介融合,不僅僅表現為頻道的整合以及與新媒體的對接,更應該是一種傳播理念的革新。
二、電視媒體專業化進程中的年輕受眾缺席
對于年輕人群來說,他們對于閑暇時間的分配充滿了多元化的色彩。網絡的出現,使得年輕人的空余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這時,如果電視給不了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就會將這種心理期待轉移到其他方面,獲得一種補償的滿足。
與互聯網相比,電視面臨著年輕人群的嚴峻選擇,中國電視目前正陷入一個與年輕人脫節的尷尬境地。使年輕人遠離電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國電視專業化過程更多的是在輕視受眾調查的前提下,以個性化的形式代替了個性化的實質,受眾定位模糊,盲目模仿和生搬硬套,節目克隆現象嚴重,而且青年電視節目總數比較少,形態和傳播渠道也比較單一;另一方面,新媒體全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精神適合年輕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對年輕人產生強有力的吸附。
三、年輕受眾注意力轉移加速電視與網絡融合
新成長起來的年輕受眾的規模在不斷壯大,為了應對他們注意力的轉移,中國電視或主動或被動地走上了產業融合之路。從開始的電視臺上網,到電視欄目上網,到現在的國家網絡電視臺的建立,電視和網絡,從競爭逐漸走向融合。總體來看,中國廣播電視產業融合還處于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廣播電視與其他媒體間在技術上聯盟、分享利益或者廣播電視向其他傳媒業務領域擴張,創辦其他媒體或發展新媒體業務,但從發展方向上看,廣播電視產業融合必然朝著理念融合、精神融合的深度融合階段演進。
四、借鑒網絡創新電視內容抓住年輕觀眾眼球
為了吸引那些年輕的電視觀眾,電視必須切切實實的深入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生活和他們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我們可以用新媒體的傳播精神,傳播的技巧來拯救傳統的電視媒體。
(一)博客與電視欄目結合豐富欄目題材
博客走進電視有待探索,但博客已經占據了電腦互聯網的一席之地。最有社會和經濟價值的是博客與電視欄目的結合,這將是互聯網與電視臺資源整合的必經之路。博客的實質是自媒體,是為個人發布信息的公開化場所。作為一種“零進入”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使博客們的話語權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二)“播客”不只看還要播
05年至今,播客大行其道,掀起了網絡傳播的新浪潮。播客可以簡單概述為用戶可以利用“播客”將自己制作的廣播節目上傳到網上與廣大網友分享。沉悶了幾十年的影像傳播,走下高高的“殿堂”,向“草根文化”發展。通過網絡,用戶不僅可以搜索并收看來自各類組織機構發布的視頻節目,同時還可以上傳原創性節目,或觀看其他網民上傳的視頻節目。
(三)網絡題材為熒屏電視劇注入新活力
網絡題材給電視劇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的 《武林外傳》紅遍大江南北;講述天才黑客高中生與恐怖組織相對抗的日本電視劇《血色星期一》就受到全球億萬粉絲熱捧,喜歡看這類作品的人還有專門的綽號——“黑友”……
五、結論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電視只有借鑒網絡創新內容,才能抓住年輕觀眾的眼球。電視與網絡通過技術“溝通”,通過內容“合作”,通過業務走向“集團化”,不斷從競爭走向融合,不久的將來將是形態、結構、流程、傳播方式的全面融合,最終邁向精神融合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