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健 董艷玲
摘 要:文化主題是《活動變人形》最顯赫的主題,同時作品也為我們探討在中西文化沖撞這一特定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問題及傳統文化問題提供了契機。本文試圖從文化反思入手,將知識分子的家庭沖突轉為文化沖突的藝術縮影,通過對知識分子的夾縫處境的反思,寄予了作者對民族的焦慮。
關鍵詞:文化反思;知識分子;文化觀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
《活動變人形》是八十年代王蒙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當時席卷全國的“文化熱”是這部小說的創作契機,透過20世紀知識分子及其家庭成員的心靈歷程來透視中西文化關系的變遷,即通過知識分子倪吾誠的家庭糾紛,展示了中西文化畸形對接中兩種文化的劇烈的沖撞與殊死搏斗,同時寄托了作家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
一、對知識分子夾縫處境的反思
19世紀40年代,西學東漸的浪潮日益沖擊著古老而沉悶的大地,在中西文化由接觸到沖撞中,知識分子背負著傳統而又向往著西方文明,不愿固守傳統卻又得不到西洋文明的真諦,進而使他們陷入了夾縫的處境,作者在冷峻的敘述中夾雜著悲憫的情懷,反思了造成知識分子夾縫處境的原因,并對知識分子給予了理性的雙重的定位。
(一)傳統與現代的錯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文中這種錯位與矛盾主要是通過倪吾誠的家庭糾紛中表現出來的,即其家庭沖突便是文化沖突的縮影,倪吾誠則一直被束縛在以家庭為首的傳統的封建思想周圍,他少年時代頑劣中萌動的時代思想的新芽,是敏感的呼吸了五四時代的氣息而對封建舊文化的不滿與反抗,作為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他對現實的貧窮落后的處境及傳統劣質文化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推崇西洋文明中的科學,向往追求的就是他和孩子們甚至是中國人都能擁有享受到現代文明和智慧,然而歸國后的倪吾誠與一切舊東西的對立又都表現為與姜氏母女的粗鄙的家庭糾紛形式。
(二)文化悲劇與性格悲劇
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悲劇。在倪吾誠無奈而無用的一生中,我們看到了封建倫理與封建文化的幽靈對人的精神的絞殺和懲罰,倪吾誠是在被殘害后,帶著對本國文化的排斥心理去接受西方文化的,倪吾誠的文化美夢撞碎在黑色的頑石上,所以倪吾誠的悲劇更是一個文化的悲劇,是知識分子在接受外來文化撞擊的過程中,他們無法停息被撞擊后的震蕩,于是他們就在兩種文化之間找不到一個固定位置不知如何行事的悲劇。
二、文化反思后的啟示
《活動變人形》中滲透出濃烈的反思精神及自審意識,透過知識分子的歷程,
透過其與傳統市民的文化沖突,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被僵死的封建文化重重束縛,,面對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應該如何轉換,王蒙在《活動變人形》中致力于探索思考這個困擾中國一個世紀以來的大問題,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歷史審視的一種理性的精神。
(一)呼吁知識分子感時憂國且審視自身
王蒙的小說更突出的是知識分子主題,開掘的是外來文化對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影響,作者在小說結尾部分也曾喃喃自語:“這部書也許不叫小說,應該叫歷史”。 作為知識分子,在王蒙看來,小說要“有益于我們的社會和人民,達到時代所要求的崇高和恢弘的思想境界,起碼為了革命的理想主義,天翻地覆慨而康的事業,不能滿足于提供一點點生活故事…”。 體現作者創作過程中所秉承的將政治關懷,主流意識的融合,進而倡導知識分子的感時憂國理念。
(二)堅持辯證的文化觀
在文化沖突中,作者指出了傳統文化劣根性的愚昧及對人的摧殘,指出知識分子面對傳統劣質文化的無力,作者看到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崇拜,也看到了中西文化接觸沖撞如撕裂般的痛苦,那么如何才能 在中西文明沖突中尋求一個平衡點,成為作家的深深困擾。
王蒙認為,在文化轉型中,應該持一種辯證的中西文化觀。正如其文中所描寫,“活動變人形”表面看來是一種通過頭,身子,衣服,腿及各種姿態的自由組合體,可以組成不同的人形,然而它的深層意義卻是一種對待文化的思維,然而在主人公倪吾誠的身上,他對西方文化達到一種頂禮膜拜的程度,缺乏任何理性的批判意識;倪吾誠的母親,姜氏母女三人面對外來文化,她們是固守封建文化的保守派,對現代文明反感排斥及堅決抵制的態度;只有在倪吾誠的兒子倪藻身上,這種文化意識的轉換才達到一種近似和諧的狀態,倪藻能用辯證的眼光清醒地看待中西文化關系,小說用較多筆墨敘述了倪澡在國外的種種感受,使他對中國和歐洲的情況作了對比分析,有一種自覺中西文化比較意識。由此可見王蒙的辯證的中西文化觀。
作品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民族的歷史畫卷,透析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匯,透過文化與知識分子這一顯赫的主題,其批判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帶著正視歷史的理性精神,其反思不是特指單純的某個人,而是直視知識分子群體,作品中蘊含的作家對民族百年歷史的濃烈反思精神是20世紀小說中所鮮有的,其文學意義也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更生動的彰顯。
參考文獻:
①王蒙.半生多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