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科
摘 要:二次大戰以后,世界總體上趨于和平,但是恐怖主義活動從未停止過,因此,應當通過法律手段懲治恐怖主義分子。而懲治恐怖主義分子的法律依據,就是國際刑法。國際刑法有審判機關、檢查機關、被告三大主體,而且應當把個人和國家一起納入到國際刑法主體的范疇內,將國家列為國際刑法的主體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
關鍵詞:正當性;國際刑法;國家;主體
中圖分類號:D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84-01
一、國際社會懲治恐怖主義行為的正當性
通過法律手段將恐怖主義分子繩之以法是使懲處行為合法化的唯一手段,國際社會懲治恐怖主義行為的正當性最重要的是“認定階段程序的正當性”。首先,如果恐怖行為發生在A國領土內,而案發后恐怖分子又未離開A國,那么,無論恐怖分子有無傷害到本國公民,A國完全可以憑屬地管轄權使用國內刑法懲治恐怖分子。
那么,如果遇到恐怖行為發生在B國針對卻是A國公民,或者在A國發生后,恐怖分子逃離到別國,被害人所在的A國只能通過國際刑警組織對嫌疑人正在國提出協助執行通告,如果當事國同意,A國尚需與當事國有引渡協議方可在本國法院對嫌疑人進行審判。否則只能由當事國法院審判。
二、國際刑法的概念
國際刑法,它是基于各國政府深感僅靠本國一己之法律手段已經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尋求國際間合作的法律合作的產物。
關于國際刑法的概念,國際刑法學界有爭議,但是可以確定國際刑法應具備的幾點本質特征:1.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國際刑法的效力只能來自各主權國家對他的認可和遵守。2.國際刑法是一個法律部門。如果片面強調國際刑法屬于國際法,就只能解決哪些行為是國際犯罪的問題,而不能解決由什么機關定罪判罰,判處甚么刑罰以及如何執行刑罰等一系列問題。“刑法”如果解決不了“刑罰”問題,則只能稱之為國際法,而不能稱之為國際刑法。
三、國際刑法的主體及確定主體的意義
國際刑事法院確立了一般司法程序的三大主體,即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被告。
(一)審判機關
國際刑事法院承擔審判任務。其合法性與管轄權可參見《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對國際刑事犯罪的懲罰,主要是對個人刑事責任的實現。筆者認為,除少數性質及其惡劣,危害特別嚴重的個人進行的國際犯罪,應由國際刑事法院直接管轄,其余的大多數國際犯罪可以通過國家間的自愿合作,由有關國家的內國刑事司法系統對被指控或判定犯有國際罪行的人進行偵查、起訴、審判和懲罰。
(二)檢察機關
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第四編《法院的組成和行政管理》第三十四條“法院的機關”第三款規定 檢察機關屬于國際刑事法院的單獨獨立機關。
(三)被告
一般來說,國際刑法學界在關于國際犯罪主體的認定上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國際犯罪的主體是自然人。“國際犯罪的主體是個人,國際犯罪刑事責任主要是個人責任”。國家是抽象的實體,其本身沒有意志,無法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國家缺乏刑事責任能力,因為刑事責任的表現是刑罰,主要是剝奪自由和死刑,對國家無法執行;國家的行為總是由其代表人物策劃并具體實施的,在國家發動侵略戰爭時也如此。第二種觀點是:國際犯罪的主體是國家。把國際犯罪的概念限制在以國家為主體的不法行為的范圍內,有利于我們把國際法上的主體行為同國內法上的主體行為區別開來,使國際法制度更能集中注意力,制裁以損害全人類共同利益為目的的重大罪行。第三種觀點是:國際犯罪的主體包括個人、組織、國家。
筆者認為將個人和國家二者應當共同納入國際刑法主體的范疇內。將國家列為國際刑法中的主體,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首先,《奧本海國際法》給予了理論上的支持。如果國家以及代表國家行為的人作出來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而這種行為由于其嚴重性、殘酷性和對人類生命的蔑視而被列入文明國家的法律公認的犯罪行為一類,國家以及代表國家作行為的人就應當擔負刑事責任。
其次,從現有法律事實依據出發。1907年海牙第四公約、聯合國大會在1974年通過的《關于侵略定義的決議》、1996年《關于國家責任的條文草案》都體現出了國家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成為負刑事責任的主體。
再次,確立國家的國際犯罪及其刑事責任制度是維護國際社會秩序的需要。英美等西方國家出自國際強權的考慮,認為在目前尚未設立對國家刑事管轄權的國際刑事法院的共同意志下,規定國家的刑事責任是不現實的,因而反對國家的刑事主體地位 。其實,在國家犯有國際罪行的情況下,由國家承擔刑事責任,更多的是罰金刑,自由刑。
綜上,面對國際恐怖主義的肆意妄為,必須要用法律武器進行制裁,其依據就是國際刑法。但是,只追究個人在國際刑法中的責任,而不追究國家的刑事責任顯然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做法,不利于國際秩序的維持、國際正義的伸張。因此,追究國家這一國際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對于實現國際正義和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