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摘要新的課程計劃中設置研究性學習,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觀念,強調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科學化與多樣化。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獲取、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資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查閱、獲取信息資料是一項基礎工作,它將會幫助學生熟悉研究的現狀,并將為研究過程提供有益的信息。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信息資料能力;學習方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從廣義理解,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
從狹義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資料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與獲取信息資料能力的關系
近年來,研究性學習成了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程研究的一個熱點。作為一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也就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便有利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所以,“‘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定向型課程。”正因為如此,我不贊成在研究性學習的相關概念上大做文章,不提倡做一些無意義的、無(也不可能有)休止的爭論,而應該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放在這樣幾個方面上:挖掘“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發展和教學實踐的價值,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實踐研究性學習方式,探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資料的能力等。
三、信息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搜集資料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要想全面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應具備文獻學方面的知識,首先要了解文獻資料的分類。
(一)文獻資料的類型
1、按信息被加工的程度,文獻資料可分為三類,分別是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一次文獻包括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政府出版物、產品樣本、科技報告、標準文獻、檔案等。在研究性學習中查找的最多的是圖書和期刊。圖書的范圍很廣,包括名著、一般性專著、教科書、科普通俗讀物、資料性工具書等。期刊包括雜志,學報和文摘。
2、以信息載體的不同對信息資源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成印刷品、錄像帶、光盤數據庫、因特網等。
(二)怎樣圍繞課題查找資料1、對課題提出一系列的疑問,然后分析這些疑問與課題的關系,以確定想要查詢的信息或問題是某一數據,某一概念還是某一觀念。
2、根據這些問題或信息的性質選擇檢索工具,即確定是通過百科全書等參考性工具書,還是通過報刊索引等檢索性工具書進行查找。
3、確定檢索途徑,即是去本校的圖書館,還是去本地區的圖書館,或者向老師或有關專家咨詢。
4、選定檢索方法,既是從最近出版的書籍和期刊開始往前查,還是限定查閱某幾年的書籍和期刊等。
5、利用檢索工具書所提供的查找線索進行查找。
6、一旦查到你所需要的文獻,就可以去索取該文獻。
7、閱讀文獻,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三)文獻資料的整理加工
1、整理。查閱到有關的文獻之后,把它進行摘錄(表明出處,包含書名或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出版單位、版本、出版時間,還有期刊的年號、期號、報紙的年、月、日等)或復印,然后按順序排列、歸類。
2、加工。只對文獻進行分析思考,然后剔除假材料,去掉過時、重復的材料。對有價值的材料進行研究,這個階段往往要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寫批語,做記號,寫提要,做札記,寫綜述。
(四)研究方法
1、歷史研究法。歷史研究法就是以過去為中心的探索,它通過對已存在的資料的深入研究,尋找事實,然后用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過程,同時解釋當前關注的一些問題,或對未來進行預測。
2、觀察法。觀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動為先決條件,與積極的思維相結合,在不干涉對象自然狀態的前提下,系統運用感官對客觀事物進行描述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實驗之前要考慮好實驗假設,通過實驗來檢驗你的假設是否成立。
4、調查法。它一般以個人為分析單位,通過對調查對象的問卷回答質訊的分析來開展研究。也可以用他人收集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這對于學生及缺少經費的人比較合適。
5、模擬法。模擬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物理模擬一一以模擬與生活原型之間物理、化學機理相似或幾何相似為基礎的模擬方法。另一是數學模擬一一以模型與原型之間在抽象數學規律上相似的模擬方法。
五、研究報告的撰寫
一旦開始撰寫研究報告,那就意味著研究工作已接近尾聲。有人以為撰寫研究報告是個高深的工作,實際上,這個工作只是一篇帶有研究性質的作文而已。只要你牢記這樣一個宗旨:中心突出、簡潔明了,那么無論你撰寫那一類型的研究報告,都會成功。
研究報告不是寫日記,這個報告是寫給別人看的。所以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你所做的工作表達清楚。應該讓讀者很快的明了你所做的工作是個什么樣的工作,你為什么做這件事,你所采用的研究步驟是怎樣的,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你的結論是什么。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報告可以有多樣,這要根據你所研究的內容而定。不同類型的研究,其研究報告的寫法也略有差異。
在高中階段,學生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
1、科學實驗類型。科學類型的研究報告,實際上是一種實驗報告。在這一類研究報告中,你必須向讀者表明:你的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材料是什么?實驗過程如何?由實驗得到哪些數據?你是如何處理這些數據的?由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什么結論?如有必要,再向讀者闡明有待要討論的問題。
2、讀書報告類型。高中學生的讀書報告類型的研究報告不應該受到太多的限制,對你感興趣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去查找資料,匯編成文,并在其中探討一些自己的體會。這也是一種研究,只是采用的方法不是實驗驗證的方法罷了。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去限定讀書報告的程式,但必須強調:你的報告內容必須和題目貼切,內容的闡述必須圍繞題目而進行,每大段之間最好加一個標題,不同的內容放在不同的大標題之下,使讀者能一目了然。
3、社會調查研究類型。社會調查的范圍很廣,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然而,社會調查報告還是有著一定的形式。一般來說,社會調查報告應該包括以下內容:調查目的、調查方法、調查時間、樣本情況、調查內容、調查表分析、分析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4、設計類型。設計類型的研究多種多樣,其研究的程度也各有差異。有的設計可能是一種頓悟,有的設計需要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研究性學習針對的主要是后者。該類型研究報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不要求有統一的格式。但一般應包含下面這些內容:設計目的、設計內容、設計指導思想、設計成品描述等等。在中學生面前,到處都有著可供學生進行創意的對象,只要學生勤思考,一定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