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秋紅
人類要溝通古今,聯系四海,交流經驗,傳播知識,靠什么?靠閱讀。閱讀是信息的吸收,可以使古今會意,四海傳情,經驗繼承,知識積累,造就一個繁華富足的世界。人類之所以有別于禽獸,文明之所以有別于野蠻,先進之所以有別于落后,正是閱讀吸收、廣泛傳播的結果。
閱讀,既要求質,又要求量。所謂質,是指對文章反復誦讀,仔細體味文章的精神實質,達到一定的深度;所謂量,是指涉獵瀏覽較多的文章,達到一定的數量要求。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中曾提到一個名叫董遇的學者,說他“性質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爾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在這里,董遇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那就是:書,一定要多讀!
當然,現在學生要學的科目很多,學習時間也很緊張,沒必要,好像也不可能要求他們對每篇課文都熟讀深思。何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四處出擊,也未必能收到什么好效果。但總的來說,提倡“讀書百遍”,還是有其必要性的,尤其是當今很多中專生普遍忽視閱讀這個問題時。
古人很重視對書的反復詠讀,鄭板橋在寫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就曾說:“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他還舉孔子、蘇軾為例,說明反復讀的重要,他說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說蘇東坡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灑然不倦”。大名鼎鼎、學富五車的孔子、蘇軾尚且如此讀書,何況那些只有一點比較膚淺知識的中專生們呢?
閱讀,不等于死記硬背,不能盲目胡來。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讀書,“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讓他們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使他們具有相應的閱讀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比什么都重要。而從現在中專生閱讀的情況來看,有的學生缺乏深入鉆研的精神,讀書時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甚至舍本逐末:而有的學生雖肯鉆研,卻又太過投入,往往沉浸其中,跳不出來。前者不能登堂入室,學得不扎實;后者不能融會貫通,學得不靈活,兩者均不可取。
針對以上的情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要求學生勤于動筆,劃要點,摘佳句,釋詞語,編提綱,作批注,寫心得等等,“使其言皆若出自生之口,使其義皆若出自生之心”,讓學生含英咀華,達到“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的境界,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批判、鑒賞、寫作的能力。
如對散文《荷塘月色》的閱讀,就需應用以上的方法,著重領會其寫景與抒情這兩條線索是如何水乳交融,起伏變化的,通過這一幅素淡、朦朧、靜美的月下荷塘圖,作者所要表達的是怎樣一種矛盾復雜的心情。學生若能體會到這些,那么,閱讀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學生在閱讀時,還需注意有所側重,不可平均用力、人云亦云,以免弄巧成拙。鄭板橋說:“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十分講究閱讀時的有選擇、有重點。好像讀魯迅的《祝福》,或注重研究人物的寫法,或重點了解結構特點,或側重欣賞語言風格,或主要認識造成祥林嫂悲劇的確社會根源,總要有一個明確的確目的,不能讀到那里算那里,好像無頭蒼蠅一般。
讀書,還要有一定的篇數,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必盡讀天下之書,盡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筆為文。茍其不然,則胸中不能無礙,胸中不能無礙,則筆下安能有神。”都是說要廣泛閱讀書籍。
當然,“盡讀天下之書,盡通古今之事”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涉獵廣博,無疑極為重要。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世界,這是有目共睹的。而在這日益發展的變革中,將有大量的科學技術的信息出現。前蘇聯有一學者曾估計:世界上一年新出現的“知識流“,即新的學科、技術、產品、工藝等方面的名詞、術語、符號、數字、圖像等等,大約有七十億至八十億。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此之迅猛,知識的“陳舊期”日益加快,若學生還囿于有限的課文之中,只將課內的書抱住,就會被歷史的車輪拋卻。因此課外之余,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看看課外讀物,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頭腦,跟上時代的步伐。
閱讀,還要講究一定的速度,對課本中的篇章,沒必要每篇都細組慢爵。一般來說,一個單元中,只精讀一、二篇就夠了,其余的,可采用一篇帶動多篇的讀書方法解決。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焉,蛟龍生焉”。學好語文,貴在一個“積”字。持之以恒,發憤努力,何事不可為?讀書若能讀到一定的程度,則筆下安能不生花,不揮灑自如?
總而言之,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迷好書,鉆好書,又要指導學生多讀書,廣讀書,善讀書。“智能之士,不學不成”。而善讀、好讀者,必有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