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仙
常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一些中老年人原先身體挺好的,但退休不久,便逐漸和藥瓶子成了“相依為命”的“伴侶”了。有些老人,甚至離退休后只三五年就撒手西歸了,讓人極為驚詫。
有些退休老人之所以快速衰老,主要原因是他生命的馬車突然卸套,生命不再負重。
我們也看到或聽到,某農村婦女死了丈夫,獨自拉扯著幾個年幼的子女,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還必須日夜忙忙碌碌超負荷干活,雖然人很老相,但身體健康。她沒有時間生病,也不能生病。正是這種忙碌讓她堅定而健康地生活著。
意大利一位名叫阿爾多·阿爾馬蒂的老人,是一位滑雪和登山運動愛好者。50歲那年,他才開始學習滑雪和登山,由于堅持不懈,終于在88歲那年登上了意大利北部多洛米蒂山區海拔2999米的拉瓦雷多峰。
美國有一位叫雷莉絲的兒科醫生,她退休后在91歲高齡時又開了診所,每天仍然忙碌著。經她治愈的兒童不計其數,更為驚奇的是,她現齡已經100歲了,仍然在她的崗位上忙碌著。雷莉絲為什么要放棄安逸、享福的生活,而選擇忙碌?或許我們可以從老人的話中找到最佳的答案,她說:“只要有工作,我就感到其樂無窮。”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忙碌的生命才更有韌性,也才更快樂和健康。
一般人認為,緊張、繁忙的工作會影響身體健康,傳統的養生之道多強調休息和寧靜。但老年人的生活如果過分的松弛、散漫,也同樣不利于身心健康。
有這么一句名言:“閑散猶如酸醋,會軟化精神的鈣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說:“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松。”這是因為,良好的情緒是維護正常生理機能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壓力,松松垮垮,無所事事,就會在閑散中慢慢磨去銳意,鈍化志趣,莫名的空虛、寂寞、孤獨、憂愁就會不時襲來,自然不可能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美國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說過:“要忙碌,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也是最美好的藥。”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忙碌的工作可以排解人們的孤獨感與憂愁感,能增添生活情趣,給人帶來歡樂和充實,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緒,不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其實,離退休以后的生活,猶如進入人生的最后階段。這時,每個人應該重新確定一下自己人生的位置,找一個新的生活目標。能繼續發揮余熱的,可以聘任到一些合適部門繼續工作,即使當當“顧問”,也可悠悠閑閑,樂在其中。有自己愛好的,養養花,唱唱戲,也可自得其樂。平時沒有什么愛好的,也不妨從頭學起,試試培養一些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的愛好,既充實生活又陶冶情操;有能力的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歷程,著書立說,受益來者,也未嘗不可。總之,離退休人員要學會給自己找事做,有事可做,有一些緊張感忙碌感,才不至于感到空虛和失落。保持精神世界的充實,不忘人生的信念和追求,生活有一定的節奏感和緊張感,這樣,離退休人員就不至于到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感到失落、空虛和孤獨,不會感到自己是一個多余的人,反而會使自己的老年生活變得充實起來,活得有滋有味,使生命之樹常青。
在人生中盡情地享受忙碌吧,忙碌讓你精神煥發,魅力無窮;忙碌讓你瀟灑自信,思維活躍;忙碌讓你愛別人,別人也愛你;忙碌給別人帶來愉快,也給自己帶來快樂。
忙碌把生命打磨得像鉆石般熠熠發亮,迸射出迷人的光彩,忙碌著是充實,更是美麗和幸福!
(編輯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