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似乎已告一段落,美國金融機構用今年一季度的財務報告展示恢復元氣的信心。然而,這場危機的影響是深遠的,華爾街持續幾十年的夢幻色彩已經褪去,曾經令無數業內外人士欽羨的金融財富神話也已終結。
二戰后,越來越多的美國普通人投資股票。到上世紀60年代,養老基金和工會基金成為了華爾街的大玩家,保險公司和為小投資者提供服務的共同基金也越來越重要。在經歷了上世紀初的青春盲動之后,這時的華爾街呈現出“中年”穩健的心態。
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并沒有影響華爾街,到了80年代以后,幾方面因素開始助推華爾街穩步走向全球金融創新和交易霸主的地位。一則,是在全球貨幣的“戰國”時代,美元表面被削弱,但實際地位卻上升了,因為比起其他貨幣的脆弱來說,人們更傾向選擇美元,這也帶動了美元資產定價能力的上升。二則,里根政府的自由化政策傾向浸透在金融領域,使得金融創新幾乎不受什么限制。三則,IT技術發展迅速,90年代互聯網已被廣泛用于金融交易,這使得信息傳遞加快,效率與風險同步增加。四則,當華爾街投行家的貪婪遇到天才的金融設計師,就出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高風險、高收益金融產品,最終吸引了全球的金融冒險家。
如今,在本輪危機過后,正是由于美元實際地位弱化、嚴格監管傾向抬頭、IT技術普及化、金融衍生品創新一蹶不振,才使華爾街的神秘光環不可避免地變成泡影。可以看到,華爾街“老字號”的信譽已經大不如從前,雖然華爾街投資者還在強做歡顏,但其“走下神壇”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危機過后,國際金融中心的多極化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華爾街較長的“回光返照”過程中,各國都應該積極反思和行動,防止華爾街下一次危機的爆發。
事實上,由于美國政府一貫損人利己的傾向,歷次危機往往被其作為轉嫁內在矛盾的手段,通俗地講,就是雖然華爾街變差了,但是別人被拉下水變得更差,因此華爾街還能繼續茍延殘喘地過好日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擔心,也是基于三方面原因。
首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在全球的比重事實上在20%到30%之間波動,而每次經濟危機爆發時,反而其比重有所上升。由此來看,在現有體制下,源于美國的經濟危機總是能夠被順利向各國轉嫁大部分。
其次,短期內國際金融中心的格局還難以有重大突破。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最新調查,盡管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創,但倫敦和紐約證明了它們比實力相近的競爭對手更具適應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兩位,新加坡和香港也穩居“四甲”之列。
另外,可以預見隨著技術進步帶來金融變革的加速,貨幣亂局將長期困擾人類社會。在此情況下,必須有一種信用貨幣充當“莊家”角色,從而避免全球貨幣體系最終崩潰。現在來看,也僅有歐元對美元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也受到歐元區主權國家的利益沖突限制,日元在結算和價值貯藏方面也先天不足,人民幣則只是“初試啼聲”。因此,美元主導體制對于我們只能是一種無奈的次優選擇,這也成為華爾街最主要的支撐。
如此看來,一方面我們不再迷信華爾街,另一方面卻可能在較長時間內面對原有全球金融格局只是“微調”的現實。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增強經濟實力、加快金融改革、強化國際金融合作,才能真正加快華爾街的衰落,并最大限度謀求自身利益。▲(作者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環球時報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