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鋒
【摘 要】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和關鍵性環節。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是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農村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農民素質 問題 對策
1環縣農民素質現狀分析
1.1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但整體水平還不是很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學歷教育、短期培訓等各項事業取得全面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據調查統計,至2008年底全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62999萬人,高中、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11066萬人。全縣適齡人口小學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入初中率分別達到99.7%和100%,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占20%,小學文化占35%,初中文化占29.5%,高中文化占15%,大中專文化占0.5%。近年來,全縣黨校、農廣校、職業學校、農函大等培訓單位,通過科技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方式培養了近2萬名具有較高素質和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農民特別是青壯年人受教育程度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有所提升,廣大農民對自身特別是子女的教育普遍較為重視。但由于歷史原因和環境條件的影響發展不平衡,全縣農民中特別是中老年人和邊遠山區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較為低下,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需要。全縣至今約有農村富余勞動力5.6萬人,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占大部分且素質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占80%以上,大部分勞動力沒有受過專門職業技能培訓,在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狀態。
1.2農民經濟意識和發展意識較為濃厚,但小農意識、落后傳統觀念依然存在
面對多元化經濟成份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廣大農民的市場意識、經濟意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明顯增強。逐步擺脫溫飽則足、小富即安的小農經濟思想,樹立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重視文化、追求知識的意識不斷加強,注重學習商品經濟、生產經營、工農業技術等方面知識,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由于農民長期生活在農村,一些固步自封的傳統觀念和求穩怕變、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農民重于固守家門,不愿出門謀生。據統計,全縣每年約有1/5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愿外出務工。一些生長在安逸環境的農村年輕人,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出現吃穿講究、聚眾玩賭等不良現象,給農村社會進步帶來負面影響。
1.3農民勞動就業素質逐漸提升,但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需要
由于各有關部門,特別是勞動保障、科技、農業、教育等部門重視開展以提高農民技能水平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就業培訓,積極利用黨校、農廣校、職業中專等陣地,通過學歷教育、專題講座、短期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形式,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技能培訓,同時加強政策、法律法規、安全生產、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訓,使農民的勞動就業素質不斷提高,僅2008年,全縣通過“陽光工程”、“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1.9萬人。實現轉移1.8萬人,但農民勞動技能和就業現狀不容樂觀,目前全縣還有3.8萬名農村勞動力需要進行轉移就業。據初步調查,農村需轉移勞動力中,掌握一門普通勞動技術的農民約占60%,掌握二門的約占11%,掌握多門的約占6%,無職業技術的占23%。農村勞動力就業主要分布在種養殖、手工業、勞工、個體商販等行業,還處于低水平狀態,不利于農民勞動素質的提高。
2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措施與對策
筆者認為,影響我縣農民整體素質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村總體教育水平不高,義務教育普及程度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由于我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和發展競爭意識,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民素質提升和農村經濟發展。三是農村文化科技基礎薄弱,科技文化資料短缺,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一些實用技術的需求。四是農村醫療條件有限,農民衛生保健意識不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較普遍,制約著農民身體健康素質的提高。五是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力度不夠,部分農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較為淡薄,農村社會治安案件和違法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六是農民從事產業化生產技能不高,規模經營能力不強,成為農民素質提高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所以我們應把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要實施環縣農村發展戰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只有著眼于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堅強保障。
2.1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
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對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如果不切實加強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心理就會發生某種傾斜和失衡,社會道德和風氣就會出現滑坡甚至逆轉,而最終必將返過來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要不斷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持久地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廣大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激勵農民艱苦創業,謀求發展。其次,要深入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教育,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扶貧濟困、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不斷引導農民講文明、講禮貌、守信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倡導鄰里和睦,反對宗族糾紛,逐步在農村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健康的社會風氣。通過實施“道德新風與你同行”、“道德新風進農家”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參與道德實踐,接受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習慣,增強文明意識,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村風民情,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提高。
2.2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著力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農村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只有真正把農村教育搞上去,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必須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把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和教育進步的軌道上來。一是提高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積極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中小學生的流失,切實解決邊遠山區適齡兒童的輟學問題,提高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升學率。二是堅持教育為“三農”服務的導向,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施農民教育工程和科教興農、教育強縣戰略。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從本質上整合農業、教育、科技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科技部門的技術優勢,農業部門的網絡優勢,教育部門的陣地和教學設備優勢,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辦好農函大、農廣校、農技(機)校,增強農村教育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全面依靠科技和教育進步提高農民素質。三是建立健全穩定規范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切實增加農村教育投入。要充分發揮項目優勢,多渠道融聚社會資金,重點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培訓,努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四是重視抓好農村掃盲工作,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全面普及農業科技知識,使廣大農民群眾都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五是實施好“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通過舉辦種養業、林果業、加工業等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及時將先進的科學思想和實用農業技術傳遞給農民,幫助農民掌握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科技知識,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切實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提供智力支持。
2.3加強勞動就業技能培訓,著力提高農民就業素質
農民就業技能素質是決定農民能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進入市場的主導因素。要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使廣大農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勞動就業需要,就必須切實加強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闖社會、走市場,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一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重視加強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實行目標管理,細化政策措施,落實培訓政策。二是加大農民就業技能培訓資金投入,注重從職業教育、農村科技開發、技術推廣、扶貧開發等經費中安排一部分經費用于農民就業技能培訓。保證農民就業技能培訓經費“長流水、不斷線”。三是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培訓計劃、項目和專業,摸清底子,制定計劃,組織培訓。爭取每年培訓0.5-1萬農民技術員。四是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完善就業準入制度。要支持和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就業培訓。重點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技能培訓,逐步形成“先培訓后就業”的勞動就業準入制度,促使農民主動參加培訓,鼓勵用人單位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主動開展培訓,營造農民積極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為全面提高我縣農民素質,推動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