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世界博覽》2009年第20期的《山西煤炭重組》,談談我的一點看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假如資源屬于國家,如果造成了生產力的倒退和百姓的貧困,那么“資源應該屬于國家”就是個假命題,這與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格格不入。假如資源屬于私人,如果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繁榮了經濟,使百姓富起來了,那么“資源應該屬于私人”就是個真命題,因為這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一個產業應該姓國還是姓私,唯一的判斷標準是看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繁榮和百姓的致富,而其他的理論是形而上學不符合實際的。
事實上,國企有國企的優點和缺點,民企有民企的優點和缺點,在現階段應該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不能以行政命令用一方壓制另一方。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才是健康的市場經濟。
陜西網友anmin7294
第20期《世界博覽》封面報道寫道,一片漆黑。如果不仔細翻雜志,可能錯過萬“黑”叢中的一點“白”:一篇寫白領生存的文章,反映了這一個群體的基本生存狀態。顏色對比鮮明,階層對比也就很鮮明。要是真讓一位衣著光鮮的都市白領背靠煤堆站在山西黑蒙蒙的天空下,便屬于行為藝術。
我的單位毗鄰一片高檔寫字樓,估計扎根北京的一群白領在其中辦公。我單位則擠在一個窄胡同里,一個地段描寫了城市中兩個階層的生活面貌。有一天從地鐵里往上爬時,發現身邊是大學里一起上過選修課的女同學。又一天,發現身邊站著的是另—個大學女同學。原來經過大學的整容包裝后,很多人被集體打包“批發”到了這個市場。
每天上下班路過那棟樓,看著一套套西服正裝、一張張胸牌飯卡、一個個筆記本電腦包和速度似投胎的一輛輛克萊斯勒、寶馬,比杭州都疹得慌。真要成為這套裝里的人,代價得多大?一天早晨,白領女同學和我走了同一個方向,然后在胡同里的小門臉買了一屜小籠包:“我就好這口?!敝齑轿?,職業性的笑容迷人,套裝上散發出四斤香水的芬芳。我恍然大悟:原來白領也吃豬肉大蔥包子?我大概之前認為她們只是白領了。
北京讀者蔡斯
第20期貴刊中《生命承受的“鉛”之重》一文,關于陜西省鳳翔縣環境污染的報道,讓人在連篇累牘的環境污染報道中已經麻木了的心突然警醒。中國經濟發展依然徘徊在依賴“人口紅利”、“環境紅利”的西方舊路上。各地愚昧的地方政府,在對GDP的原始崇拜下,為了樹立經濟增長的政績,去不負責任地瘋狂透支未來,把環境和生態恢復的債務留給了未來,留給了后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后的真實成績被掩飾在“現代化”的外衣之下,或許剝去這層光鮮的外衣后我們依然在原地踏步。
廣州蔡函光
在地鐵上正看著這期的《世界博覽》,聽見身邊的一對青年男女在聊天,男的說某天到什么地方,因為停車位和另外一個車主爭吵起來,“最后還是保安讓我停了,“他那就一個馬六!”女生馬上就問,“馬六多少錢啊?”原來,車的價值就看它多少錢,有多貴就“多有面子”,甚至能享受不一樣的特權。這可能就是中國奢侈消費發達的原因之一。
看英國現代小說,里面兩個人初次認識都打聽對方認識不認識某某家族,最遭鄙夷的就是有錢的暴發戶。這種社交文化可能也不是很好,但總比根據開什么車,拎什么包就判斷地位和價值要好些吧?
北京李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