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
跨國公司在管理上具有明顯的“全球戰略”特色,他們放眼全球資源和市場,優化價值鏈、創造企業內部的國際化分工。互惠與協調,是跨國公司和東道國都必須考慮的。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并不限于個別國家和地區,而是尋求一種全球布局。大型跨國公司憑借其巨額資產、龐大的生產規模、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的管理手段,更是將其觸角伸展至全球的各個角落。它們的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等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在管理層面上帶有明顯的“全球戰略”特色。他們不計較一城一市之得失,而是放眼全球資源和市場,把融資、研究開發、零部件生產、總裝、會計、培訓等各種職能行為,安排到能最好地實現公司全盤策略的地方,并實行統一控制,這樣就優化了價值鏈、創造了企業內部的國際化分工。
也正是為了適應這一發展的要求,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制度由此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其全球管理網絡與東道國城市發展與創新體系之間的接合點,它們既是跨國公司全球地區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又越來越緊密地楔人東道國城市的經濟體系,成為東道國城市經濟體系的重要資源和組成部分。已有的經濟實踐明確地昭示,地區總部作為跨國公司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所處東道國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正不斷顯現。由此為發端,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采取措施爭奪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資源,全球視野中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東道國城市互動現象開始受到廣泛重視。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一份專項報告曾強調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各跨國公司正在加緊重組或轉移其公司總部,這些公司總部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地區總部。另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1/3被調查的國家認為,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會把其區域性管理職能設在亞洲。有趣的是,在所有地區中,跨國公司業務區位分布在發達國家和亞洲最為均衡,這充分說明,上述兩個地區各行業對FDI的吸引力都較強。這種顯現中的市場機遇為那些在勞動力、生活質量以及國際流通性方面能夠提供良好條件的東道國城市帶來了很好的市場機會,投資環境的國際認可以及就業的增加使這些城市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實際利益。
總部經濟:跨國企業與東道國城市的互動
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和歷史充分地證明,跨國公司通過地區總部指揮在各地的工廠、辦事處、子公司和其他的相關機構,進行資金、生產、貿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運作,并通過產業鏈和市場鏈擴展自己的經營空間。由于地區總部是一種系統化投資,可以卓有成效地整合東道國區域內所有可資利用的經濟資源,帶動和促進東道國域內企業群體的發展,強化合理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子公司以及其他跨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協作,并和東道國域外的國際戰略資源形成互補,進而促進東道國城市經濟環境的優化。因此,地區總部的運行和集聚,對東道國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服務于跨國公司和金融財團利益考慮的地區總部的發展,也離不開東道國城市提供的有形和無形服務作為贏得全球競爭優勢的區位支撐。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東道國城市業務的順利開展,需要一系列企業、政府和中介服務的支持,尤其當地區總部規模較大、功能復雜時,會對外部的企業服務業產生較深的依賴。所以,東道國城市的各種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因素會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東道國城市在實際經濟運作過程中,會體現出一種互惠互利的聯動關系。這主要表現在:對跨國公司而言,跨國公司在母國之外設立地區總部,可以減少公司總部所承擔的職能范圍,從而使之把主要精力放在戰略規劃、財政等重要職能上,并對各種職能進行全面的總體協調。地區總部在東道國城市持續集中,可以共享當地的輔助設施、共同的基礎設施與服務高端的人力資源供給等,這樣帶來成本的節約,提高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因此,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興建的企業數目增多時,跨國公司就會有動力通過設立地區總部,將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整合在一起,通過各個投資項目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協作,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達到系統的最優效率。
另一方面,就東道國城市而言,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推行全球化戰略的過程中,將觸角深入到各個不同的區域當中,采用更靈活的生產組織形式,優化了東道國企業價值鏈的形成,促進城市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利用企業群彼此的分工協作,形成有效的產業鏈配置。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運營的外部性還體現在協同東道國城市產業發展、促進東道國城市就業、增加稅收以及帶動消費等多方面,這又體現出地區總部具有強烈的非制造業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地區總部蘊含著代表現代高端服務業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此,東道國城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集聚。
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東道國城市互動需要雙方都具有合作的愿望與合作的能力。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東道國城市的“互動”包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系統內各部門之間、地區總部與其他部門之間、生產者與顧客或供應商之間以及與其他跨國公司之間的互動作用等。東道國城市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互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資源。區域創新體系是指一個區域的公共和私人部門組成的組織和制度網絡,其活動必然會和東道國城市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中介機構互動,這就涉及創造、擴散和使用新的知識和技術。在整個創新體系中,知識在人、跨國公司、各機構間的流動是關鍵所在。城市經濟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來自外國的技術轉移是這一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設立為區域創新體系獲取先進技術提供了機會。東道國企業可以通過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多種途徑的合作和人員交流,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進行近距離接觸,從而使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成為促進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可以說,跨國公司海外地區總部可以被視為“知識資源”并能夠成為東道國城市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
東京的經驗:現代服務業集群的“新宿模式”
東京是國際大都市中的后起之秀。東京市中心傳統上由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都心三區構成,合理的城市發展模式為東京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東京始終積極促進各種政府辦公功能和大公司總部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東京號稱日本本土上的“總部之都”,在全球貿易和國際金融業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約20000家外國公司中,有1100家跨國公司以總部或地區總部形式在東京開展業務,其中大約10%的企業名列世界500強之中。這些企業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以金融和商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的迅速
發展又成為東京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東京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為金融、銀行、保險、物流、知識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從而促進生產者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同時,東京集中了日本17%的高等院校,短期大學和27%的大學生,東京還擁有占全國1/3的研究和文化機構,其中大部分是國家級的。而且,東京吸引著大量的科研機構在此聚集,尤其是那些與首都活動和產品研發關系密切的科學、工程研究部門。在東京,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占總人數的34.27%。這些人才儲備,為東京服務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政府對東京產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它的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帶有非常明顯的政府烙印。相比較而言,如果說紐約和倫敦是一個“以市場為中心的中產階級型”的世界城市的話,那東京則是一個“以政府為中心的政府管制型”的國際城市。政府對金融服務業的管制不同必然影響著金融服務集群的發展,紐約、倫敦現代服務業集群形成是源于產業結構自發調整的結果,政府只在集群雛形出現后才通過政策扶持來催化其成熟發展,但東京現代服務業集群是政府產業政策有意催生出來的。
政府為東京的城市發展制定了框架,將東京定位于全球金融和商務中心,并將東京及其附近地區改造成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產品基地,東京灣地區由原來的出口導向產業帶改造成一個跨國公司商貿中心。政府還通過政策來支持東京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推動東京商務功能的發展。政府從政策上強調核心區商業功能聚集的重要性,提倡功能混合,并采取具體的措施來扶持東京商務功能的發展。比如,對于人口集中、交通擁擠的問題,東京都市區政府在規劃中采取了區域方法控制政策,扶持具有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東京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以總部或地區總部形式開展業務,這些企業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以金融和商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又成為東京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而且,東京更注重產業協調發展,在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仍是日本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東京—直堅持在大都市范圍分散城市職能的策略,特別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完善的“多核多圈層”結構,包括市中心區、8個周邊副中心區(含新宿、臨海等地區)、9個外圍特色新城(也稱業務核城市,包含幕張、橫濱等地區)組成的完整體系。但在實施戰略上,由于擔心嚴格限制中心區的發展“會妨礙東京固有的活力,有可能失去市中心的永久性”,因而主要采用引導策略(如財政金融方面的優惠和補助),而非實行嚴格的限制措施。因此,雖然副中心區的發展卓有成效,但市中心區仍顯示出商務功能發展的強大吸引力。城市的金融、批發、信息相關產業和專業服務產業已經成為東京大都市區城市功能轉型和集群的重要特征,從而使東京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網絡化的結構特征。
中國的實踐:“總部經濟”與首都發展
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規模的擴大和經營重心的轉移,跨國公司紛紛將地區總部從香港與新加坡轉移到北京、上海等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城市,利用這些城市的戰略地位和綜合優勢,通過整合內部資源,投資控股和協調管理在華業務。
作為一個加速開放和發展中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的體制、政策、社會、理念和行為都在加速轉型,境外跨國公司的進入無疑會加速這一進程,中國在加快發展中注意規避風險,以求建立一個多元共存、安全誠信、競爭合作、持續共贏的投資貿易和產業發展環境。這個精神不僅體現在中央政府一級,更多體現在地方政府一級。中國最早認識到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重要意義的城市是北京,早在1999年1月29日北京就發布過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通知,鼓勵跨國公司加快直接投資,這個通知提出了很多優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同時,北京作為中國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政治、文化、科技、信息和對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鐵路客貨流量位居全國第一。北京經濟規模仍為全國前列。重要的是,國家經濟政策的宏觀決策和調控部門都在北京。許多帶“中國”字頭的企業“巨無霸”總部都在北京,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移動等。中行、工行、建行、農行四大商業銀行以及華夏、民生銀行等總部均在北京,最大的保險公司的總部也都在北京。中國500強的大公司中,其中101家總部在北京。最大的12家公司有11家總部都在北京。因此,北京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吸引力巨大。
1999年1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對在北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給予稅收,市場準入各方面政策優惠。200,2年,北京開始試探性地支持中關村(豐臺)總部基地建設;2003年底,北京市正式提出發展總部經濟,總部基地建設成為2004年市委、市政府當年工作要點之一。至此,“總部經濟”成為“首都經濟”拓展的重要方向,成為“首都經濟”的關鍵內容。2006年以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結合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有效地吸引了大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集聚北京。
依據北京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以及城市功能定位,北京重點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亞太區總部、大中華區總部、中國區總部;積極吸引北京具有產業優勢的電子信息、光機電、生物醫藥、汽車制造、新材料等外埠大企業總部,積極吸引國內外金融、會計,法律、信息、咨詢、文化傳媒等現代服務業企業總部;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的研發中心,或在北京獨立設立技術開發機構;吸引國內外企業在北京設立獨立的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結算中心等。其次,要合理布局提升北京總部經濟整體發展能力。以企業總部對于城市區位及服務配套需求為依據,合理規劃總部聚集區,重點建設CBD。金融街、中關村科技園區“三大”總部聚集區;同時加強總部聚集區與順義、亦莊、通州等區縣以及環渤海區域制造業基地的功能合作,形成強有力的產業依托;以各總部聚集區為核心,在適當的區域范圍完善休閑、娛樂、生活等配套功能,構建多中心、多層次、功能完善的總部經濟空間體系。
這樣的舉措收到了顯著成效。一方面,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境外企業,紛紛將其在境外的總部搬遷到中國安家落戶,并以此為中心,重新調整國際市場戰80 2003年6月初,北京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宣布,加上剛剛在北京成立北亞地區總部的摩托羅拉公司,在北京設立并被正式認定的跨國公司總部已經達到24家,成為康柏、朗訊、北電網絡、IBM、愛立信、日立、西門子、三星等通訊、IT和家電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之首選。目前,在京設立的具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性質的外商投資性公司有121家。
另一方面,不斷集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群有力地推動了北京的發展。在空間上,已經初步形成了商務中心區(cBD)、金融街、中關村科技園區三大地區總部聚集區。作為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逐步顯現出來。一是增加北京市稅收總量,其納稅額達到22%,上繳地方主要稅收約占同口徑全市稅收比重的4%。二是增加北京市消費總量,企業總部的商務活動帶來的各種消費和企業總部員工的個人消費大大增加了北京市的消費總量。據統計,北京市人均年消費辦公用品已達100元以上,居全國前列。三是直接和間接增加了北京市就業崗位。500強企業在京吸納12萬余人就業,其中,中國員工占74.8%。同時也間接地增加了服務業就業崗位。據統計,北京市服務業從業人員為501.8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56.2%。
未來的希望:“總部經濟”在中國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東道國城市互動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地區總部作為一種跨國公司經濟形式,它既給所在城市帶來資本、技術、產品和服務,又帶來經營的理念、管理方式、經營文化以及其他現實的促動。同樣,東道國城市也會反作用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通過種種鼓勵和支持手段,促進區域內的跨國公司發展。事實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只要它愿意將自己融入到全球化競爭之中,愿意分享外來的各種先進理念和行為刺激的收益,就必然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支持和推動這種具有超越國際意義的新經濟形態的發展。只要這個國家是開放的,這個新經濟形態就會進入和發展,對發達國家和地區是這樣,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是這樣。這樣,在東道國城市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雙方具有合作的愿望和能力的前提下,就有可能形成互動,隨著互動作用的加深,就有可能建立長期的關系,這種長效的互動關系一旦建立,則雙方都可以從中受益。在全球化和金融化加速發展的復雜條件下,深入了解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東道國城市互動的內生作用機制,對于中國引入和發展區域內的總部經濟,提高引進外資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