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述明
2008年,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針對“音樂美學與音樂哲學的關系”、“音樂感性體驗與表達”、“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及相關學科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的闡釋,指出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及相關學科建設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以音樂美學應該有的方式去進行音樂美學學科建設。其要點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通過對中西視野下音樂美學學科界定之比較,提出個人對音樂美學與音樂哲學關系的見解
西方音樂美學是對音樂本質屬性、存在方式、展開狀態(tài)的哲理運思。而中國人視野中的音樂美學則是哲學的理論基礎、哲學的研究方法、哲學的觀察視野,是音樂美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其研究可以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音樂作品自身的美學特性等角度進行探討,其中心論題涉及音樂本質、音樂內容、音樂與現(xiàn)實的關系等方面。音樂美學作為一門超經驗的理論學科,必須以史為鑒,首先確立起可靠的哲學基礎,從寬闊的哲學視野來審視有關音樂本質的音樂理論問題。
二、從歷史的角度審視音樂美學和音樂哲學的關系
美學是從哲學所分化出來的子學科,但音樂美學早于音樂哲學。二者之間具有名異實同,相互關聯(lián)的關系。從二者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可知在希臘、巴洛克、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和啟蒙主義這幾個時期中,兩者內容大體相似,具有相近的歷史。然而,音樂哲學并未取代音樂美學的功能和地位。部分現(xiàn)象顯示:音樂哲學具有超越,甚至取代音樂美學的某些優(yōu)勢。因為音樂哲學的歷史更加久遠且音樂美學是以哲學為基礎的學科,受哲學影響極深。音樂哲學的研究范圍大于音樂美學,但其研究方法卻小于音樂美學。
在新版的格魯夫音樂詞典里,音樂美學被替換成音樂哲學。這一新的概念的出現(xiàn)引起了音樂界的極大關注。對這兩者更多關注的是他們之間的關系。哲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的一個大的系統(tǒng),是對自然想想和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和總結,哲學主要研究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存在的意識。美學研究范圍則比較集中,隸屬于哲學范圍,是以美的領域為對象。因此,美學應該重屬于哲學體系。音樂美學也不同于音樂哲學。哲學擁有很濃厚的政治意識,是國家的制度、體制和法制,存在的一種理論根據(jù)。這里所指的美學政治色彩淡薄。美學有時也被稱為藝術哲學。美學不僅讓人們看了美學的哲學方法對藝術科學的輻射和指導意義,也體現(xiàn)了美學對哲學思辨的依賴性關系。
音樂美學與音樂哲學的共同點在于:1、兩者都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并服務于經濟基礎。 2、二者都以理性認識為主要特征,以邏輯思維作為推論和分析問題的理論手段并建立自身概念。3、兩者都是以研究音樂中的哲學問題為主線來進行哲理思考的科學。哲學側重于思考一種普遍存在,而美學則側重于關心人的音樂方面的理性的分析。兩者以一種理性、沉思的方式表現(xiàn),為理性所規(guī)定,并始終置于理性哲學的框架內。4、兩者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對象都是音樂,以探討音樂與社會的問題為主,研究藝術的審美特征,研究藝術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哲學通過實踐,賦予一種理性在生活中。任何時代出現(xiàn)的任何藝術的思潮都是其所處的時代的觀念的哲學的折射反應。美學與哲學一樣是科學,是哲學的組成部分,重屬于哲學,是哲學范疇內的一門學科,音樂美學可以稱為美學統(tǒng)治下一個部分。音樂美學隸屬于哲學,往上又隸屬于美學,再往上追又隸屬于哲學,所以音樂美學也可以稱謂音樂哲學。
音樂感性學作為三者的邏輯伸張點,把音樂哲學和音樂感性學的關系概括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而音樂美學則是部分中的部分。從不同的層面來看,音樂哲學是把音樂學和哲學相結合一個感性學科,是一個方法論的學科,是一種愛智慧的學科。智慧在古希臘只能是神才有的,而人只能愛智慧。音樂哲學也是一種音樂境界。這是音樂哲學和音樂感性學的梳理。音樂感性學本身又是感性學的一部分,是其理論上的演繹。
西方的音樂感性學為什么會變成音樂美學,主要是因為音樂感性學追求一種完美化和圓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何種學科,人的本能都希望愛美,愛美之心以形式化凝固。20世紀后,音樂自主論把美的東西物化為永恒。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可以將音樂美學與音樂哲學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三維立體關系,而非簡單的平面關系。音樂美學學科的建立并在其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情況下不斷的發(fā)展延伸,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音樂美學一詞已經不能準確的詮釋其要研究的內容與范圍,從而被改為音樂哲學。因此,我們也應該以運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二者的關系。盡管西方人研究音樂哲學大部分是在研究美學,但很多時候卻不能將兩者完全等同。我們必須站在哲學的高度上,來詮釋今天的音樂。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育英藝術中學)
責任編輯: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