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靜
土家擺手是一種載歌載舞的群眾性民族文化藝術活動,以祈求吉樣幸福為音樂主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現象。它是集歌、舞、樂、劇于一體的龐大載體,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音樂內容來分,有“祭祀舞”、“狩獵舞”、“農事舞”、“民俗舞”及反映古代戰爭題材的“軍前舞”、專供土司、峒主享受的“宴會舞”等。它以自然、灑脫的音樂風格,表現生存和勞作,表現歡樂和向往,音樂色彩十分豐富,有惟妙惟肖的摸擬,亦有夸張變形的寫意,剛柔相濟,虛實有度,從而形成特定的審美形式,并以簡樸稚拙的美學形態為人們所感悟,以真摯開朗的濃郁情感為人們所陶醉,呈現出土家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風格和美學特征。
一、土家擺手舞色彩豐富、節奏多變的音樂音響結構
音樂是人的聽覺審美理想的感性顯現,土家擺手舞的樂器使用只有兩種樂器——鼓和鉦,以鼓為令,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對湘、鄂西少數民族的風俗有這樣的記述:男女聚而踏歌……其特征“鳴鼓為節,踏足為舞”。白居易在《郡中春宴》一詩中亦有:“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的記述。清《永順府志》、《龍山縣志》等方志上都有“擊鼓鳴鉦”跳擺手的記載。鼓,多是特制的大鼓,直徑達一米二左右,音高的振動頻率如雷聲,在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中,容易使人們產生明確而穩定的音高體驗;鉦,系古代行軍時使用的一種銅制打擊樂器,有柄,形狀象鐘,但比鐘狹而長。土家族用鼓、鉦這兩件音色洪亮的樂器作為跳擺手的主要樂器,更富有一種雄渾激越的磅礴氣勢。其基本節奏型為××|××|×.×0×|××||那“點咚點咚”的金鼓之鳴時而如春雷行空時而如萬馬奔騰,給人以鼓舞,給人以振奮,自始至終都起著指揮全盤的作用。龐大的擺手舞現場成千上萬的舞者聚集在一起,在音樂鼓點的指引下豐富而有序地表現開天辟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桑蠶績織、刀耕火種、古代戰事、神話傳說及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二、土家擺手舞不斷情緒變化的音樂旋律
旋律是由不同音高的樂音在時間中有序出現而構成的音樂形態,它既包括音高的變化也包含著音長(節奏)和力度的變化。音樂是一種最善于表情的藝術,而旋律就是它獲得表情性最關鍵的載體。
擺手舞的基本旋律結構不變,但是依靠樂器的音長來表現祭祀事件的起承轉合,首先大鼓的聲音開始緩慢而沉重地敲響,土家擺手舞唯一的竹管樂器咚咚奎演奏出簡單而快樂的曲調:531|531|5353|1-|1313|135|5353|531||,其樂器雖然只能演奏簡單的三個音,但是在擺手舞的音樂結構中隨著調性的變化而使音樂情緒不斷變化,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祭司和著鼓聲運用簡單的旋律唱出:“五谷豐登啊,風調雨順啊,人丁興旺啊……”隨著旋律的不斷變化,四周的土家族人們涌入舞場,排成一條長龍隨著節奏開始舞動,隨著音樂做著各種有序的舞蹈動作,其內容隨著音樂豐富的色彩而豐富多彩,僅流傳在龍山一帶就有120多個音樂表現內容。其中有摸擬動物動作的,如“物打哈”(土家語,即牛打架),“杰炭克喜習”(野雞拖尾)等;有反映原始漁獵生活的,如“唉筆姐”(趕猴子), “攏古補不”(摸團魚)等;有表現刀耕火種農享活動的如“捏那易”(播種)等;有表現男工女紅的,如 “桶蒙扎”(紡線)、“卡普他”(織錦)等織績動作;有表現古代戰爭題材的,如“打布”(拼刺)、“箭坡”(射箭)等;有頗為滑稽的生活動作,如“里為克斯(抖狗蚤)”、“馬哭里哈”(打蚊子)等等。
三、土家擺手舞線條優美、粗獷古樸的的音樂舞蹈
土家擺手舞最獨特的音樂舞蹈特點是它是同邊同手的音樂舞蹈動作,這在其它少數民族的舞蹈中是很少見的。而線條是構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質材料之一。土家擺手作為一種成百上千群眾參加的大型民族舞蹈,多在寬敞的廟堂或廣場、坪壩舉行。其線條流暢,布局均衡,線條流動有序,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不論在廟堂或敞壩舉行,土家人都按東進西出的規律有序硯動,這種依序流動的線條有單一的亦有組合的,有直線的亦有曲線的,往返迴旋,流而不亂,組成一個個很有規則的圖案,如“祭祀舞”中的縱向組合線條,“民俗舞”遷徙中用手扣手組成的鏈形線條,“軍事舞”中用排列式組成的“五重方陣”橫線條,“狩獵舞·利禾”即圍老虎時用單線組成的環形線條,“農事舞·捏那易”即播種時的雙線組合等,都充分顯示出其線條的意象美、對稱美、均衡美,使人能清晰地看出舞蹈所反映的具體內容。
在整個擺手活動的開始和結束時,更以“地方天圓”的音樂要素來首尾照應。開始是祭祖,整個隊伍以縱橫相等的直線條組成方形,隨著沉重悠遠的鼓點和樂音來象征虔誠,寓意“方者!矩形,其勢自安”;結尾是掃堂納福,整個隊伍則以流動有序的曲線通過“大團擺”而組成太極圖案,音樂激昂而緩慢,象征吉祥,寓意“圓者規體,其勢自轉”。土家人通過這種有方有圓、方方圓圓的美感意識,以音樂文化為裁體,世世代代傳襲著“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擺手舞自身就是其審美活動中直接需要的對象,包含了土家人文的審美價值與真善價值的結合,音樂的自身作品成了人們直接需要的東西,具有不可替代的音樂藝術研究價值。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部)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