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丹華 雷永明
近十年來,各高等院校設計專業的招生依然火爆上升,但學生們一旦從學校走向社會,他們的色彩能力便暴露出嚴重問題,比諸西方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亟需改革和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盡管這些年涌現出許多在教學實踐和理論上的變革者和求新者,但作為教學的實踐者,覺得當代學院的色彩基礎教學改革的空間依然很大。其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受傳統影響深刻的老師一直沿用蘇聯的傳統方式,塑造形以“形準”為標準,“色”則主要為物體的“固有色”概念,一致的教學效果評價標準體系,使得個性鮮明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研究狀態因之受到一定的限制,以至在創作中呈現出題材、技術、形式的相似現象。在這樣一個以共性要求為主要支撐的教學模式中,缺少培育個性的土壤,使種種針對創新意識的能力培養的教學構想不能落在實處,學生養成了簡單抄襲、模仿的惰性,喪失了主動思考、積極創作的激情,這對日后的設計專業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在教學改革的有力號召下也出現了另一個極端,一些求新求變的教師的教學內容卻又過于抽象,教學方法過于直接,他們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徹底忘卻過去所學而改頭換面。這種做法的結果有二:一是導致學生們對于以往所學知識的斷層,不利于他們后繼課程的延續。二是在缺乏深入理解的情況下,學生們忙于畫面形式的更換卻不知隱藏在形式之下的本質內涵。
形態和色彩在現代設計領域,既不是照搬物象原形,拷貝對象色彩,也不是表面的形式構成,而是需要創造和再設計,這就需要全面而系統的形態和色彩訓練。實現設計色彩基礎教學中的形色轉換訓練,即是針對上述兩種基礎教學方法的種種弊端而提出來的,但并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對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完全否定,而是起到有效的銜接和橋梁作用。我們根據學校教學大綱的課程安排,利用學生們以往的繪畫語境,結合他們熟悉的藝術概念,將設計色彩課程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立相對獨立的單元課題。第一階段的訓練課題為寫實性色彩訓練;第二階段為印象派色彩語言訓練;第三階段為裝飾性色彩訓練;第四階段為表現性色彩訓練。每個單元課題指導學生嘗試一兩種繪畫語言訓練的方法,使學生在接受色彩基礎訓練時最終也在接受一種思維訓練,并以此嘗試將其知識結構慢慢轉型,讓他們直觀地觀察和理解兩大繪畫基本語言即形與色在每個單元課題中的具體轉換,并清楚地認識到設計性色彩的特征,以便強化設計意識,然后再逐步觸及到綱領、理念、實驗研究和創新,這樣學生就能有意識地將從基礎教學中所獲內容運用到專業學習領域。
授課內容主要選取西方現代美術史上一些重要流派進行講析。西方現代派繪畫介于西方傳統繪畫與現代設計之間,很多現代派大師既從事繪畫,又接手大量的設計業務,他們的造型理念和美學思想至今仍深刻影響著西方現代設計的多種風格。所以,此課題設置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們能有效銜接繪畫與設計的關系。重視學生的文化傳承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其能汲取西方優秀文化的積極因素,創造出具有現代設計感、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
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實現形態轉換的具體做法是:分析自然形態,發現自然的本質元素,提煉視覺的基本形態要素;藝術地運用現實形態,以多種超越自然的方式表現,而不是自然主義的照搬、摹寫,突出的是源于自然的形態美與形式美的表達。具體到畫面效果則是:首先是原生自然的真實表現,描摹、仿照、逼真再現自然形,慢慢地過渡到規律化、提純化的圖案表現,這屬于一種印象表達,最后轉化到依托自然的各種意象化、裝飾化表現的抽象形態創造,帶有主觀揮寫性。這樣,自然形態在藝術與設計的發展與應用中就呈現了形式上的多樣性,如立體造型、平面化造型、裝飾化形態、結構形態等等。整個訓練過程中形態訓練的步驟總結起來講,就是從理解自然形態的生成原理與功能結構,綜合各種表象,轉換到形態再創造,這樣訓練的目的就是使自然形態得到藝術化表現,從而運用到設計表現中去。
整個色彩訓練過程中的色彩轉換,我們就依照前面提到的四個階段分步進行。
第一階段的寫實性色彩訓練課程中,重點學習古典繪畫大師的造型手法繪制畫面,這也有利于學生前后知識的理解與銜接。在古典繪畫中,自然形態是浪漫與現實的寫實形象。這個練習要求學生用準確的線描塑形,但前提是同學們不應把線描從色彩里分開。線條是抽象的,不存在于自然物象之上的。我們看到的是物象的各個面,只有各種色彩的運動和對比。形象的塑造實則是色調關系的準確,如果把這些色調準確地安排、整理、組織,那么形象就會自己塑成。在這個階段的訓練中,要求學生學會慢慢從形的束縛中轉向對色彩的關注,并準確把握色彩的色相、明度、冷暖傾向性,把從對象中看到的色彩感覺登記下來加以組織,讓畫的東西從色彩里生成。此階段練習重點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感知能力和色彩捕捉能力,培養學生對客觀物象微妙而豐富的色彩關系的表現能力。
第二階段學習印象派大師對色彩規律的探索及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在印象派筆下形態分解成色斑,模糊成色點,變成剪影。此階段色彩訓練重點為“色的分解”,即以科學的方法對色彩進行分離、組合,通過運用筆觸、色塊的構成與體面的呈現來建構畫面的色彩關系。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光色原理和科學的色彩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色彩規律。提高理性分析色彩的能力,不畫固有色或忠于固有色,而要像一位邏輯家一樣,能追蹤著平衡和關于色彩分配進行極繁復的計算,因此一幅畫作的完成都要經過久久的先期準備。從而改變學生不假思索動筆就畫的習慣,激發其主動建構畫面色彩結構,強化主體意識。
在第三階段裝飾性色彩訓練中,造型停留在平面,而不欲制造立體的幻覺。色彩的造型和形象的造型共同進行。具體的繪畫步驟是:從自然物象里提煉線條,然后通過輪廓線范圍的各平面用平均的簡化的色調涂上,同時有意地過度增強色彩價值,重點研究色彩純粹作為裝飾的價值,不過度追求形似,而是追求對形和色進行分解和重新設計,從而創造出具有裝飾美感的畫面。此階段是色彩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關鍵點,也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從三維色彩轉向平面化的二維及一維的色彩表現形式。通過練習,學生會慢慢掌握用概括的、美化的色彩去造型,并體會裝飾美的規律。
在第四階段主要引導學生了解鑒賞西方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及對當代藝術的重要影響。這個訓練要求學生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畫面構成的基本元素即形與色自身的純藝術性價值。培養學生大膽地運用色彩,把色彩作為自立的手段,通過色彩的明暗、冷暖、補色、濃度、量(面積)等多種對比群的結合與相互關系來建立色彩的和諧,并注重運用色彩的感情特點、心理效果和自身的表現力,強調畫面形式的重要性。這個階段的練習,使學生從受限于自然物象到回歸畫面,再到自我的表達和抒發,使畫面與主體都得到自由釋放,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學生們通過以上循序漸進的四個單元的訓練,再結合現代派大師的具體習作分析和講解,明確了每一階段的訓練目的和要求,再進行大量練習,要懂得關鍵問題是:畫面不是對自然物象某些規定的一模一樣的反映,而是可以從抽象的各種元素如:線條、平面、色彩、構成出發,自然生成的獨立的有機體。這個機體是通過造型手段才找到的,原先你不知道它,只是自然形象是其創造的源泉。如此一來,就啟開了造型表達方式的許多可能性,引導學生踏進抽象的、無物體的或絕對的造型的步驟,這為后續的設計課程學習奠定了堅實的造型基礎,并起到有效的過渡作用,使設計類學生懂得自己從事的不再是一種模仿的藝術,而是一種表現的藝術、創造的藝術。
(作者單位:寧丹華,湖南工業大學;雷永明,湖南科技大學。本文為湖南工業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8D07)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