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蘭
中西方音樂史、藝術概論、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等藝術素質課,幾乎是引不起學生興趣的。學生的興趣在自己的專業課上,即專業技能訓練上。比如,聲樂、鋼琴等等。一上理論課,嚴格來說,是史論課(因為說理論會與作曲四大件的技法課混淆),學生說話、睡覺或者心不在焉是常態。不管老師講得好與壞,在一開始,學生就沒有聽的打算。來到課堂上,用有些學生的話說,是給老師面子。有些同學是因為老師要點名,曠課太多有可能拿不到那一點學分,在這種狀況下,要達到藝術素質課程知識的有效傳播,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那么,這種情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教師這一方,通常聽到的是對學生的抱怨,抱怨擴招導致學生素質普遍比較差,沒有學習的興趣,對于素質課或者非專業課毫不重視。抱怨學生把音樂只當作彈琴、唱歌、跳舞,至于文字的東西,他們壓根就沒有興趣,認為那和音樂沒什么關系。而學生之所以這樣理解,是因為在考進音樂系之前,我們給他們灌輸的音樂概念,就僅是視唱、練耳、樂理、唱歌、彈琴、跳舞而已。因此,對音樂的錯誤認知,似乎并不在于學生,他們是無辜的。在學生這一方,看到的是曠課、睡覺、說話、發短信。他們認為,就業時單位只要他們彈琴、唱歌、跳舞啊,這些搞不好怎么找工作?這也是事實。那么,這種情況究竟該怎么辦?如何改變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如何解決藝術素質課在就業方面對學生有所幫助?
形成這種局面,首先是學校對音樂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影響了學生對于藝術素養課的認識。學校招生考試時,除了專業藝術院校音樂學專業,少有院校設音樂史論常識科目考試。這樣,從高中到大學就沒有音樂史論知識的過渡,進校后有些知識銜接不上。因此,學生的音樂概念,就是視唱練耳,以及唱、彈、跳。音樂是技術不是學術,這是高師學生甚至很多教師的音樂觀念。藝術素質課的教師引導學生樹立音樂不僅僅是技術,也是學術,更是人生藝術這種音樂觀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學生通過音樂技術訓練達到對音樂藝術的人文理解,樹立人文關懷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我們即使培養不出藝術家,至少也能培養出具有藝術修養的教師以及聽眾。一個國家的藝術水準,不僅僅取決于創作者,也決定于高水準的音樂受眾。
其次,教學手段的單一也是導致學生厭倦藝術素質課的原因。很多學校的藝術素養課不能在多媒體教室授課。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現代及后現代音樂創作領域,音樂已經變成了視聽藝術。沒有可聽可視的教學手段,文字是沒有力量的。音樂史,應該是聽覺的歷史,音樂美學雖然是音樂哲學,是關于音樂的哲學思考,但也是借助于音響的翅膀在思考。沒有作品解讀,哪有思想迸發?再比如藝術概論,作為各門藝術的綜合課程,對于各門藝術要有感官的體驗,沒有聽覺、視覺經驗和閱讀經驗,如何理解藝術?因此,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音樂素養課能夠吸引學生的基本保證。當然,除此之外,還得有較高藝術素養的教師以及先進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師職業道德淡薄,也是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大學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擔負起自己該擔負的那部分責任,給學生以自由、平等的權利,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包括主流價值觀念承認的健康的形象,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流利的普通話,嫻熟的專業知識或者專業技能,按時上課,準時下課,在課堂上平視學生,不能以居高臨下或者權威者的語氣與學生交流或者講課。面對學生的質疑或者詰難要有足夠的承受力,要有理有節,不能情緒化地大發雷霆,訓斥學生,甚至諷刺挖苦。
大學生是一個成人群體,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可能超越教師。教師要以相互溝通和分享的姿態站在講臺上,而不是一個權力擁有者和道德說教者的態度面對學生。同時,大學生正處于最富有激情,最容易沖動,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敏捷,求知欲最強,最富有理想情懷,情感最想奔放,情緒最敏感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他們需要的不是婆婆媽媽的關懷,嘮嘮叨叨的說教,他們需要新的思想、觀念與他們對接、碰撞,需要被尊重和平等的交流。如果每一個教師都具有讓學生進入思考世界的能力,我想課堂上的風景會美麗很多,師生間的抱怨也會少很多,我們的藝術素質課課堂也會成為藝術與思想的世界,而不是說話、睡覺、發短信、發愣走神的場所。
如果每個教師都具備了這樣的職業道德,即使是最叛逆的學生,也會尊重你。一旦尊重你,就具備了相信你的可能,一旦相信你,你的知識傳播就是有效的,探討、爭論都是在思索中進行的,你的教學目的就能夠實現,呈現教學雙贏的局面,皆大歡喜。
(作者單位: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 ,湖南理工學院音樂系教師)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