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謙
一
老王并非學術中人,但廁身出版界既久,用老百姓的糙話說,叫做沒吃過豬肉也見過隔壁人家的豬走,盡管平常編輯和讀書是以文學、書畫類為主。在四十年的讀書生涯中畢竟與純學術讀物有過N多回的交集。說到“文革”結束以來的30年里老王打心眼里最敬重的學術圖書,非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莫屬,在自家挨挨擠擠的書架上就有二十幾種該套叢書的子民,雖未全讀,把它們擱在視野之內時不時地掃上幾眼,心里會再自然不過地涌起一股熨帖之感。
商務印書館早在1981年即開始陸續翻譯出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至今已有10輯共400種,成為商務的“鎮館”之書。前幾天推出的這套叢書珍藏本,除收入已出版的10輯叢書絕大多數作品,另選新問世的第11輯十余種,共計400種。按說,翻譯海外學術精品是商務印書館的傳統,上世紀初商務便曾推出由嚴復翻譯的《原富》、《天演論》等海外學術名著,此后的20年代、50年代延續著這一出版傳統,直至80年代初的這套“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在著名語言學家、出版家陳原先生主持下問世。由此可見,一個出版社的歷史底蘊對它的持續發展起著多么大的作用啊。
當然,在這個大家都熱衷于談論與致力于“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大時代還津津樂道于商務印書館“引進來”的輝煌皇歷,似乎不合時宜。在老王看來,引進來與走出去不啻為一個出版機構搞活自家事業的左右手,都需要十足的底氣與腰力才行。《品牌之道——商務印書館》是當下中青年出版人都應當買來一讀的書,雖然具體的成功經驗不可能完全復制,就算煌煌“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放在人類出版史上怕也只是一瞬,但商務人的精神真髓可以存之久遠,并可內化為咱們各位做好這一行的職業DNA。
有道是:漢譯名著充梁棟,如今已成鎮館書。出版發展兩手硬,底蘊豐厚腰力足。
二
在上個月閉幕的2009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業界宣告:加快在歐美國家建立連鎖出版工作室,使圖書“走出去”由“借船出海”向“在海外落地發展”全面升級。這讓老王看了不禁暗蹺大拇哥:當不少地方出版社還在謀求在北京或上海設立約稿、編輯中心或辦事處,甚至還在為受派人員的行政級別、工資待遇等折騰來折騰去的時候,人家“北方聯合”怎么就直接一個撐桿跳落地到海外去圈占中國出版的海外地盤呢?
細考北方聯合出版傳媒的發展,是花幾年的時間經歷了將《中國風尚》、《中國紅》等一批中國內容圖書推向國際市場,到用《世界室內設計地圖》、《法國公共花園》等為國際市場量身定制的世界圖書試水“走出去”,現如今已經從過去單一的版權貿易,徹底轉變為成品書以共版出口、來題出口等多種方式規模性進入國際市場,從過去主要是和港臺地區進行出版貿易,轉變為進入歐美和東南亞地區主流出版市場,公司國際業務合作已遍及2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作者達3000多人。
明眼人誰都看得出,建立海外出版工作室的有利方面大致有二。一是由于地處世界出版業發達地區,能直接感受到全球圖書市場走向,以全球眼光去拓展出版業務;二是因為這些地區市場比較成熟,出版商和書商信譽程度較高,能夠為海外工作室正常運營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北方聯合出版傳媒目前正在加緊籌備,擬在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陸續開業的還有四個出版工作室,這樣的大手筆著實叫老王艷羨,同時又在心里祝愿它成功。
也許在偌大的國際出版視野中,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還不足以引起出版大鱷們的注意,但對中國出版來說,卻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撐桿一跳,由此開始,中國出版業將真正具有國際視野。構成的格局也將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先前個別出版社設置的所謂“國際部”、“海外編輯室”之類將由向國外賣書、從國外買版權書而一下變身為帶著編輯室的大紅印章到海外去落地生根、讓打著鮮明中國印記的編輯出版真正進入到國際的文化傳播大格局之中……前瞻之中有艱苦,但風景更美。
先行者在成功與艱辛交織之中得到收獲,倘回頭打量那些后進者,前些年流行的一句話會油然飄入腦際:“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在不遠的將來,各家出版社之前的距離必將明顯拉大,落在后面的出版單位等到連年夜飯也吃不上一頓水餃的時候,大概就離關門大吉嗚呼哀哉尚饗不遠了。
有道是:北方聯合華麗跳,落地海外作先行。瞻望出版大格局,China Logo漸次明。
三
中國圖書要“走出去”,一直是當代中國人心中的愿景。倘認真說起來,中國文化和中國圖書真正走出去的年代,當以大唐朝為最盛,盡管咱們從印度拿來了佛教的一點教義,但以日本和尚為代表的外來取經者為數更多,那時候,咱們中國人多闊吶。正應了季羨林先生喜歡掛在口頭上的那句俗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晚近時期,中國人在大受西方先進科學恩惠的同時,在社會科學上也一直處于“拿來”的狀態。當下正值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崛起之時,我們關注的,絕不僅僅是經濟的硬實力發展,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是當致力于使咱們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觀、價值觀能為世界所認同,進而成為世界主流價值觀,這是咱們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毋庸置疑,圖書作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直接載體,近二十年在“走出去”的征程中,就整體情況而言,實在可以用“慘淡經營”、“事倍功半”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真正成功的不過是鳳毛鱗角。
同樣的心愿,不一樣的成就,因此,成功者的經驗就尤其寶貴。按說,最能體現中國文化價值的圖書就是人文社科類圖書,但人文圖書要“走出去”,難度更要大過其他圖書板塊。能在向外輸出方面保持較穩定態勢的,大體只是以《論語》、《孫子兵法》和有關老子、禪宗的幾種書,而且國內多家出版社存在著重復上馬、難出新意的弊端。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賀圣遂提出,應該在傳統文化之外注重現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的內容,注重輸出對現今中國可以增加了解和認識的東西,輸出可以和世界接軌的現代性的圖書,“一定要警惕世界把我們看成停止、凝固、不再發展的文化,把現代化的中國仍舊看成是一個奇異的尚未開化的東方神秘國度”。賀先生的眼光夠遠,立足點也夠高,他這番高論值得中國出版人在往后的事業之路上以此共勉。有憂思,才能有遠見,而不是“多賣了三五斗”就樂得夜里睡不著、還非把錢換成小票點錢點到手抽筋完事。
老王認為,中國經濟繼續進一步繁榮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有實力的經濟強國之一,而在文化方面,不僅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輻射力進一步加大,世界眼光也更多地投射到當代中國來,這一天離現在已經不遠。9月上旬開幕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舉辦和主
題設置上越來越大規模、越來越高屋建瓴,分明讓中國出版人感覺到美好的明天似乎已經觸手可及……
有道是:中國文化有衰興,季老“河東河西說”。何當西方刮目看,不復神秘奇異國?
四
反觀近年中國出版總體上的現實,并不讓人樂觀。據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2008年全國共引進出版物版權16969種,其中圖書15776種,分別較上年增長52.9%、53.8%,創下近年來最高漲幅;而2008年7月~2009年6月,全國圖書零售市場上動銷品種的近20%為引進版作品,它們給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帶來了近30%的碼洋,而上一年的碼洋貢獻率為20%。讓人無法樂觀的是在中國的版權、圖書的輸出方面,雙雙受阻,貿易逆差依然巨大,2008年無論版權輸出還是實物圖書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如果只從目前的態勢看,中國出版業“拿來”的版權和圖書在增加,真正能“走出去”的步伐離合理的比例還相當遠吶,更不用說,咱們統計在“走出去”里面的數據還應當刨去“送出去”的部分,即由國家出資、主要屬于國家的文化宣傳策略的那部分。
老王將了解到的相關數據列在這里曬給朋友們看一下:2008年。中國大陸出版物版權引進與輸出比為7:1。中國-大陸出版物的出口貿易額僅相當于總體銷售額的0.5%,不到4000萬美元,但進口額為2.86億美元。作為世界圖書出口第一大國的美國,去年出口額為21.9億美元,德國、法國、日本也各有約數億美元的出口額。看吧,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版權貿易和圖書進出口貿易的大幅逆差,正有待于中國出版人去盡早一些填補起來……
第十六屆BIBF估計很合注重實干的朋友們的心意。以“金融危機下的出版策略”為主題,緊扣金融危機,聚焦行業動態,首設CEO峰會,諸種舉措表明這一屆2009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亮點多多。在博覽會上,已經聽朋友們在議論BIBF之后的法蘭克福書展該如何設計了。是,利用主賓國的機會,展示中國出版社的實力,進一步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共同增長,是當下最正點的事。有人說,法蘭克福書展是書業的奧林匹克,今年中國作為主賓國,這樣的亮相和“賽程”安排上的極大有利,對咱們國國內的多家出版單位都是極好的機遇。俗話說,沒有機會要創造機會,這回有了機會呢?估計各社的老大們已經在各自肚子里裝好了客觀又實效的藍圖了……
有道是:中國出版大愿景,腳踏實地“走出去”。大幅逆差圖扭轉,書博會上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