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作武
翰林祭酒日,“白天混飯馬前卒,晚上詩書自王侯”。此語道出古今天下讀書人之生態:古之讀書人,日里耕耘稼穡,贍老育幼;夜下挑燈詩書,自在王侯。今之讀書人亦然,養家糊口之余,亦從書中尋得一片自由之境地。此乃精神之歸宿,無關治亂盛衰,無關貧富達隱,而歸乎群體文化之傳承;而此文化之傳承,雖脫離治亂盛衰貧富達隱之態,卻亦以潛移默化之功,牽引歷史走向,綿延千年,浩浩至茲。用一本書的書名來闡釋這樣的傳承,便是《歷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以下簡稱‘引萬史的性格》)。
《歷史的性格》即是翰林祭酒的作品,翰林祭酒者,劉君義光兄也。兄酷愛讀史,于《資治通鑒》尤甚。多年手不釋卷,旁搜經史子集,洞悉稗說野言,各家流派川匯虛懷,厚積薄發,油然而作《歷史的性格》,略抒胸臆,分享愜意于同道,于我等后進者,兄亦得而教之,不亦樂乎?《歷史的性格》以隨筆形式,記錄作者觀史心得,亦略寓其歷史觀點。書載一百二十四篇短文,分四章:
第一章《百年皆客》,說王侯將相功過成敗。此章中人物,個性雖各有千秋,但細嚼文中人事,每個人卻又成一類人物之典型。如《韓信的市井之志》中說韓信,與陳涉吳廣相類,與歷史上任何一次平民起義甚至貴族政變之集體意識相同,同屬阿Q的革命精神——革命之目的,無非是要富貴一番,風光一把,發達之后也無非是要報復一下。鮮有“為生民立命”之偉大理想。而如《王莽的因果》,談及王莽被起義軍圍困,胸中無退兵韜略,卻端坐北斗陣,執匕指天,念念有詞,儼然如道人一般,迷信晴天來一個霹靂,把敵軍劈成肉漿。如此荒唐畫面,史冊中也歷歷可數。強人風云際會,風光無限。然遇逆境,計窮力困之時,與弱者無異,致其心理防線決堤崩潰,拱手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無言的蒼天。
第二章《治亂因緣》,說皇權官僚政治得失。論政體,如《秦亡論》之郡縣、從政、戶口制度。論人才,如《論養士》說董仲舒開創西漢乃至整個古代史文治之先河。又如《選人的分寸》論曹操戰時人才制度之得失。論為臣,如《諫的分寸》,從人性的弱點分析居上者的面子。如此等等,多為切中要害之論,短短篇章,把歷史剖析得透徹淋漓,讀來不禁暢快叫絕。
第三章《文成經緯》,說文化傳承。《官員的讀書》談及吳下阿蒙跟從孫權讀書學治亂,“但當涉獵,見往事也”。官員讀成書呆子斷斷不成;但不學無術,更不可取。游覽書籍,知往者方能治來者。很多經驗,前人走過,知之,則免去重蹈代價,此乃歷史之經驗,從政所須知。而官場之外,另有一類人,以文化傳承為事業,丟官棄爵亦不足惜者,如陶淵明。陶淵明丟下一句話,“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而去,過上籬邊采菊的生活,后人多慕陶淵明之瀟灑。《另解陶淵明》還原歷史面貌,以為“陶靖節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可見,陶淵明之棄官,傳承儒家精神: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圣人之道。乃“為生民立命”之道,關乎盛衰治亂之道。魏晉時代,仕者多以門閥進取,與此道無關。故阮籍罵之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之罵晉朝官場仕風,乃陶潛之痛;陶潛之痛,亦圣人之傷。按義光兄的觀點,與豎子同朝,與其顯而遭其戮,不如隱起來,留下讀書的種子,以學問聞達于后世,將當下不能完成的使命,令后來者去完成。此見陶潛之隱。非不仕也,不茍仕耳。
第四章《漁樵評彈》,此章題目令我想起《臨江仙》,想起“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歷史之風云際會與治亂盛衰,如“滾滾長江東逝水”,王侯將相亦終“一堆荒冢草沒了”。“古今多少事”,在漁樵耕讀的歷史常態里,亦“都付笑談中”。漁樵耕讀,是中國千年農耕社會之常態,乃平凡而永恒之態。而王朝之更迭,則是動態,風光無限卻終要“樹倒猢猻散”!《紅樓夢》里薛寶釵說賈寶玉是富貴閑人,富貴且閑,此乃貴族之相,雖人人羨慕,然終要化為云煙,變成漁樵耕讀筆下的“滿紙荒唐言”!《漁樵評彈》逸情于史,閑筆古今,最能流露作者“詩書自王侯”的胸臆,此亦漁樵耕讀之人生意識,傳承千年。而于今人,簡單卻奢不可及。于王侯將相功成名就,有時候不妨以漁樵的心態來評說,淡泊一點,甚而消極一點,也未必不好。
以上,乃《歷史的性格》之大體,雖不能竟其浩博與細膩,而以讀者之所見,亦能稍觀其略同之處。此略同之處,一言以蔽之,如人之飲食。人多好美食,色香味俱全,此食之盡美也。讀書亦然,讀《歷史的性格》,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嚼其味。其行文也,小而不促,用氣娓娓,色調冷暖適中,讀之隱隱若見廚里溫火,又似望盤中佳肴,令人垂涎無主。不能自已。此為文色。觀其識也,博覽書山,縱橫經史,攜讀者遨春秋,令讀者沐古香,聞之飄然欲仙,忘其所歸。此為書香也。思其論也,旁搜遠紹,信手拈來。予常見義光兄若一大俠,馳騁史海如入無人之境,活捉古人,綁架今人,或茶酒撫侍,坐論其道;或拔劍飲血,快意一時。淡味腥味,個中滋味任君品。此為意味也。
此色香味,源于《資治通鑒》,源于經史子集,源于稗說野言,陳釀千年而成之,成就國民之性格,亦溢于《歷史的性格》的字里行間。讀之,如食珍饈,如飲瓊漿,耽于其間,而不覺明月之下西窗。此讀書之境界,古今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