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蘊琛
[摘要]目前,我國文化建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農村文化建設相對落后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而共享工程是國家實施的惠民工程,它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群眾文化網絡,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共享工程作用來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關鍵詞]共享工程;資源共享;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91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092-02
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農村文化發展相對滯后,文化產品和服務還不能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無法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為此,國家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實施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重點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農村建立共享工程服務點,使有限資源發揮更大效應。
一、共事工程建設狀況
自2002年4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以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工程網絡體系,以互聯網、衛星、移動存儲、鏡像、光盤、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共享工程在總體框架設計上分為四級:國家管理中心、省級中心、各級分中心及基層網點。目前,共享工程自建、合建各級中心和基層服務點超過61.4萬個,實施主體包括公共圖書館及省、市、縣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中心、圖書室,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群眾文化網絡。已有28個省級分中心接人電子政務外網,日均資源傳輸量最高可達到100GB,實現了大量音視頻資源的傳輸下載。文化共享工程系統現擁有專兼職工作人員54萬人,他們活躍在資源建設、技術保障、開展服務等各項工作中。
1.1共享工程資源傳輸方式
共享工程資源傳輸方式是多樣的,主要有中國計算機公用互聯網、有線電視網、衛星和光盤。隨著國家骨干通信網絡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與部分縣、鄉都已具備了網絡條件,只要配備計算機設備,就可以接人國家骨干通信網,登錄共享工程網站瀏覽資源。此外,我國的電視人口覆蓋率已達92%,電視機社會擁有量達3.2億臺,在不具備計算機設備的偏遠地區,可以使用電視機加機頂盒接入網絡或以衛星方式傳輸信息。衛星廣播方式具有不受地形、距離和用戶數限制的特點,特別適合農村地區,適合電影、電視等高速活動的圖像傳遞。另外,通過郵寄光盤來傳輸信息資源是互聯網和衛星傳輸的補充,即在不具備互聯網和衛星傳輸的情況下所采用的傳輸方式。例如,山東省蒙陰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8.4萬戶,全縣464個行政村全部通上有線電視,入戶率近70%。蒙陰縣級中心與廣播電視局共建共享,通過有線電視網滾動播放共享視頻節目。
1.2共享工程現有資源
共享工程的資源內容采用全新的信息資源組織模式進行整合,通過科學的分類及內容標引,初步建成獨具特色的文化信息資源總庫。目前已經構建了由45個多媒體資源庫組成的文化信息資源庫群,資源總量達到69TB。專門采集、整合了農民關注的信息,建立了新農村科技知識影庫,內容包含農業種植技術、養殖技術、進城務工技術、農村政策、醫療衛生等多媒體資源,還在網站上設立了今日農貿市場價格、農貿市場行情、科普知識、影視作品、地方戲曲、精品大觀、曲藝雜壇、優秀獲獎劇目等專欄,讓農民可以網上在線觀看或者根據衛星直播節目預告通過衛星傳輸下載資源到基層服務點集中觀看。共享工程還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密切合作,實現基層服務點設施設備、數字資源、人力資源的共建共享。
1.3共享工程服務方式
共享工程的精髓和重點是服務基層,各級中心、基層服務點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各地已經把共享工程列入“文化三下鄉”活動內容之一。比如,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共享中心組建了共享工程服務隊,定期深入農村進行調研,了解當地農民種植、養殖特點,編制了內容包括國家惠農政策,市場行情、農業新技術、致富項目的《信息薈萃》,刻錄了農業實用技術、優秀電影等DVD光盤免費贈送給農民。我們多次攜帶設備深入農村現場提供信息檢索,播放農業科教片、優秀影視、地方戲曲等視頻資料,舉辦城市務工人員電腦培訓班,開展了“送文化、送知識、送技術”、“富在農家、樂在農家”、“農家書屋工程”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對已建立的服務點我們贈送圖書、共享工程數字閱讀卡、光盤等資源,豐富當地農民的文化生活。
二、農村文化建設情況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因此,搞好農村文化建設,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村文化工作卻出現了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近幾年,國家財政雖然加大了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但與教育、廣電等事業部門相比,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偏少。而且,就是在較少的投入中,城鄉差距很大,如2003年文化事業費在城市占71.9%,而農村文化只占28.1%;2007年文化事業費是198.96億元,而對農村文化投入僅56.13億元,占28.2%。這種狀況已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許多農村的文化單位已無法正常運轉。
2.2文化資源匱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農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廣泛,農民有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信息資源在供應上卻存在著巨大的缺口,不僅文化信息資源的供應量不足,而且文化信息資源的質量,傳播的方式、手段都不能與滿足農民的需求。同時還普遍存在圖書陳舊、無錢訂閱報刊雜志。由于沒有必要的設備,先進的科技致富信息和文化信息根本無法獲得。
2.3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功能日趨轉化和弱化
1983年,國務院《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明確提出了“縣縣有圖書館和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然而近30年了,至今尚有一些鄉鎮沒有文化站。有些鄉鎮雖然設有文化站,其境況也很不理想。房屋年久失修,設施陳舊簡陋,沒有開展活動的經費,不能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而有新館舍的文化站、圖書室,由于沒有必要的經費,也無法正常開展工作,部分文化站、圖書室已改做它用。
2.4農村文化工作隊伍素質普遍偏低
在農村,與從事其它行業的人員相比,從事文化工作比較清苦。為此,各種優秀的人才很難留住,人員編制常被擠占挪用,這樣致使專業的管理、技術、藝術人才愈來愈匱乏。再加上現有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觀念陳舊落后,缺乏創新
意識和大局意識,難以適應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如吉林省大安市的某鄉文化站獲贈一套價值4萬元的設備,設備拿回去近一年,竟沒有打開使用,原因是沒人會用。
三、共享工程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3.1共享工程的實施,對進一步的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財政每年撥專款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設,各地各級財政也將加大支持力度。從2007年到2010年,中央決定投入資金39.48億元,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2008年黑龍江省共享工程中心向36個縣級中心發放建設專用資金,每個縣級中心64萬元,共計2300萬元。
3.2共享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它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以較少的投入將文化信息資源直接送到千家萬戶。農民需要什么就可點擊什么,就可播放什么。這大大提升了農村科技文化水平,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質量,提高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加快了致富步伐,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群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3.3共享工程在農村的實施改變了農民的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引發了農民的發展觀、致富觀等一系列觀念的更新。社會發展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價值觀的轉換。而我國農民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價值觀的轉換將會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3.4共享工程的實施將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社會穩定。通過強化農民的道德意識,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使農民在自律和他律中提升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利于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是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共享工程不僅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為農村的深層次改革提供精神動力。
3.5共享工程為農村服務點提供技術、資源支持。共享工程是一個規范的組織機構,各級中心都配備一定專(兼)職技術人員,由國家管理中心定期對省級中心技術人員培訓,再由省中心組織市(縣)區級中心、基層服務點人員舉辦技術培訓班,有利于培養一批農村專業人才。同時省級中心還建立了共享工程QQ群,對設備、資源在使用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可以發布到QQ群中,使問題快速得到解決。
目前,我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仍然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以多種傳播方式為手段,以共建共享為基本途徑。到2010年,基本建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隨著各種文化服務工作的開展,共享工程一定會成為農村文化建設最有效的載體。
責任編輯:唐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