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張建平
[摘要]美術鑒賞類課程有助于高校學生“三觀”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意識;有助于學生產生愉悅心理,形成樂觀的學習與生活心態。因此,美術鑒賞類課程應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當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積極地開發。
[關鍵詞]美術鑒賞類課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116-02
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教育部令第13號)推動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工作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促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健康開展,教育部成立課程組研制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并于2006年3月由教育部辦公廳頒發了“教體藝廳[2006]3號”文件,在該文件中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目前,全國普通高校已開始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中普遍設置了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質修養的系列公共藝術課程,并以相應學科為依托,逐漸建構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開設了諸如:中外音樂作品欣賞、現代音樂作品欣賞、管弦樂欣賞、民族器樂欣賞、民間舞蹈、爵士舞、拉丁舞、西方現代藝術賞析、中國畫鑒賞、中國民間美術鑒賞、紙藝、編織、陶藝、西方油畫藝術欣賞、書法、篆刻、攝影基礎、廣告藝術欣賞、影視藝術欣賞等一大批內容豐富的鑒賞與實踐類藝術公共課程,對非藝術專業學生開展藝術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帶動全校文化建設、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這無疑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畢業后成為具有較高文化品位的社會工作者,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深入發展的具體體現。其中美術鑒賞類課程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當中尤具重要意義。
一、美術鑒賞類課程有助于高校學生“三觀”的形成
古今學術界對美術的主要功能已有共識,主要概括為:認識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因而,經典藝術作品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在唐代著名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寫的《歷代名畫記》中曾有“圖畫者,有國之鴻寶,理亂之紀綱”的論斷,他還認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孔子家語》載:“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銥,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由此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常重視繪畫的明鏡察形、往古知今的認識、教育作用。這種“興廢之誡”社會功用的原初觀念由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之興起而更加精粹、嚴密,賦予更為成熟的理論性,并形成了后世美術傳統中一條重要線索。也就是說美術可以教育世人、感化民眾,使人心向善。社會和諧發展,甚至可以起到國家規章制度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們在欣賞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壁畫《格爾尼卡》時,會被他以象征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組成的畫面感到震撼,這幅畫作為畢加索二戰期間的代表作,以德國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為題材,揭露了法西斯的戰爭罪行,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廣泛,在精神上給予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以強大的聲援。因此,在高校開設美術鑒賞類課程。以古今中外經典美術作品置于學生視野之內,對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產生審美感受,并在與此同時受到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都有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
二、美術鑒賞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意識
在古今中外經典美術作品里,蘊含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可以使學生對人類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感知。比如西漢“長信宮燈”是當時宮廷中的油燈盞,其以身著寬袍大袖跽坐的宮人形象,左手執燈盞,右手提燈蓋,不僅遮光罩轉向時可以調節光亮的照射角度,而且油燈燃燒時產生的油煙可以隨同扶燈蓋一手臂的長袖循環到燈座底部的貯水器內,使二氧化碳融入水分子之中,這一宮燈不僅造型巧妙優美,有調節光源角度的功能,而且還有很強的環保功能。可謂藝術與功能完美結合的精彩創造。又如北宋畫家張澤端所廁的舉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詳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汴河之上虹橋的建筑結構,并描繪了橋下貨船通過時的宏大場面和驚險情節,虹橋上聚集了數以百計的圍觀和過橋爭路的行人,這一場面引起現代橋梁專家的注意,北宋時期木質虹橋是否真能承受如此眾多的行人,造橋專家根據《清明上河圖》所畫的詳細式樣與結構,并結合文獻資料的記載,復原了該橋。結果發現虹橋的木質隼卯搭接結構使橋面受力越大的情況下咬合得越加緊密結實的特點,堪稱佳話。再如,清代畫家鄭板橋以畫墨竹聞名于世,他畫的竹子筆墨淋漓,洗潔概括。他起初畫竹子也是按照傳統的方法,注重描寫細節形象特征,而不能概括地表現竹子的精神氣質,就在鄭板橋深夜在書房冥思苦想之時,忽然看到皎潔的月光將屋外搖曳的竹影照映到窗紙之上,枝葉近遠疏離,竹影濃淡概括,映在白色的窗紙上,宛若一幅生動簡潔的墨竹圖,于是鄭板橋受到很大的啟發,便以墨寫竹,再不拘于細節,而是寫其神髓與意境,于是他畫的墨竹風格獨具,特征鮮明,獲得極大成功。鄭板橋后來總結他畫竹的經驗為:古人畫竹,胸有成竹,板橋畫竹,胸無成竹。一語道破了他畫竹棄形寫神,直抒胸臆的至高境界。如今我們在鑒賞鄭板橋墨竹圖的時候,自然便會從鄭板橋觀窗紙竹影,而能遷想妙得,悟得畫竹之道,運用創造性思維獲得成功的事例中得到啟發。諸如此類。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與深入剖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意識。
三、美術鑒賞課程有助于學生產生愉悅心理,形成樂觀的學習與生活心態
美術作品對欣賞者愉悅心理的激活作用自不待言,清代畫家王昱在他的著作《東觀論畫》當中說“學畫作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家多壽,蓋煙云供養,眼前無非生機,古來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可見對于古代山水畫的學習與欣賞是可以調節諸如煩躁、孤悶等不良情緒,而產生平靜、愉悅的心境,甚至會使人以此健康心態而獲得長壽。早在南朝的畫家姚最也在《續畫品》中認為欣賞藝術作品能夠感受“賦彩鮮麗”之美,從而使“觀者悅情”。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乘興書作,充分體現了當時的閑適心境和其卓絕的書法功力。作品輕勁秀雅、活潑生機盎然,靈動精巧,秀美婀娜。他創作《蘭亭序》時正值陽春三月,如文中所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有崇山峻嶺,茂林修行,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之下,“群賢畢至,少長成集”曲水流觴,暢敘幽情,賦詩潛興,作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在這種心境歡愉并無掛礙的境況下,心手相應,創作了舉世名作《蘭亭序》。
美術欣賞課程對于目前高校學生由于專業性較強、學習壓力較大、學費負擔較重、就業競爭趨向激烈而造成的抑郁心理、消極心理的屏棄是其它課程所不可替代的,它可以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建立愉悅、樂觀、積極的學習與生活心理。
綜上所述,美術鑒賞類課程在普通高校的開設不僅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學生健康心理、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與創造意識,從而使之成為未來具備較高人文素養與較高文化藝術品位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因此美術鑒賞類課程應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當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積極地開發。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