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激發了年輕人學習西方知識的熱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基督教會來到中國興辦教育事業。監理會是美國基督教重要差會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設于田納西州。1879年起該會先后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1900年,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20世紀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1949年秋大陸易幟,國民政府遷臺,東吳大學在臺校友倡議復校。有趣的是,東吳大學的英文名稱就叫“soochow university”(蘇州大學)。
名人
林語堂
在東吳大學,林語堂的英文課從不舉行任何形式的考試。每當學期結束前,要評定學生的成績了,他便坐在講臺上,拿一本學生名冊,輪流唱名,被唱到名字的學生依次站起來,他則像一個相面先生一樣,略為朝站起竹學生一相,就定下分數了。
難得有幾位他吃不準的,便把他們請到講臺前來,談上幾句,然后定分。他說:“倘使我只在大學講堂演講,一班56個學生,多半見面而不知名,少半連面都認不得;到了學期終,叫我出10個考題給他們考,而憑這10個考題,定他們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在課堂上總是隨時指認學生起立回答問題,幾節課下來,他便能記住全班學生的姓名了。未及學期結束,每位學生的學力和程度。他已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和印象。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訣。
據他的學生們回憶,林語堂“相面”打下的分數,其公正程度遠遠超過一般以筆試命題考試計分的方法,同學們心中無不信服。
余光中
現在,余光中的《鄉愁》早已成為中國的“鄉愁”了。他到大陸來講演,現場總是沸騰。余先生到東吳大學講演,千余人的“存菊堂”座無虛席。在演講中,余光中常常喜歡朗誦他的《民歌》,他為聽眾呼應他的詩句而激動不已,那一呼百應的情景和他的詩一樣動人。余光中誦道:“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聽眾應道:“風也聽見/沙也聽見”
劉謙
劉謙,惟一曾受邀至拉斯維加斯及好萊塢魔術城堡演出的中國臺灣魔術師,也是臺灣獲得過最多國際獎項的魔術師。其表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并多次受邀至國際性魔術大會擔任嘉賓演出。其前衛的風格及驚人的創意,俱獲海內外同行之贊賞。是在全世界的同業間,最具知名度的臺灣魔術師。
劉謙幼時在桌百貨公司看到魔術表演,引發了他對魔術的熱忱,7歲時開始自學魔術,8歲時開始嘗試表演給同學看。他所表演的第一個魔術是,先把一枚硬幣吃進嘴里,再把它從后腦取出來。劉謙從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后,最初只想當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下班后在自己家里玩魔術。但是,他多次應征工作皆無所獲。故決定以魔術表演為生。有些網友宣稱“破解”了劉謙的魔術,劉謙頗不認同這種行為;劉謙又說,這些“破解”都不正確。劉謙認為,“挖空心思破解魔術”是魔術觀眾的“不正常的欣賞習慣”,而且這種習慣“很累人”;他認為,魔術觀眾應該像看電影一樣欣賞魔術師的表演,而不是研究破解魔術。
印象
一位大陸交流生關于東吳大學的感受
東吳大學的諸位老師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帶領我們觀賞臺灣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介紹風土人情,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臺北的脈動以及臺北人的熱情。一幕幕的場景,至今還在腦海中蕩漾。還記得潘院長在中秋節那天帶我們去非常有特色的“伍角船板”,讓我們領略到什么是創意以及創意所帶來的力量,使我對法律的學習更多了一層體悟;并帶我們乘坐全臺灣最大的摩天輪,在驚恐與欣喜中欣賞臺北的風景,體會“一覽眾山小”的感動。陳子平老師帶我們到學校奇魔咖啡館,使我們有機會品嘗到漂亮老板娘特地為我,們烤制的巧克力餅干,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臺北人的熱情好客與坦誠相待。林誠二老師帶我們去品嘗臺北有名的西紅柿牛肉面以及臺北味道最棒的拋冰,在走街串巷中,一路介紹臺灣巷鄰文化的深意與個人體會,讓我們在感受臺灣風土人情的同時,也對林老師多了一層了解與親近。還記得黃心怡老師帶我們到士林夜市,介紹士林的獨特之處;并帶我們登上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親身體會到人類力量的偉大;而在101大樓中,品嘗臺北上海菜的風味,讓身在異鄉的我感受到心怡老師的關心與體貼。林東茂老師帶我們品嘗臺北,另一種牛肉面的味道,并給我們介紹臺北牛肉面的特點,讓我們對臺北的飲食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成永裕老師更是體貼入微,不僅帶我們品嘗臺北西餐的獨特口味,還帶我們品嘗北方人最喜歡吃的餃子。成老師不愧為一位美食家,對臺灣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等都有自己的看法。與他在一起,不僅能學到許多我們不曾有的知識,還能被他熱愛生活的態度所感染。法學院王玉梅秘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沒有忘記關愛我們的學習與生活,走廊里見面時溫暖的問候,總是倍感親切。黃陽壽老師熱情邀請我們到家中做客,老師及師母的熱情關照如昨日般歷歷在目,席間關心體貼的話語至今還在耳邊回蕩。
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賽
東吳大學自1999年開辦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來,除2000年、2006年因故停辦兩次外,年年都吸引各路好手前來競技。1999年,林義杰、江麗紋在東吳分別創下男子、女子第一個24小時賽的紀錄——220公里、138公里(目前男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陳俊彥,紀錄為244公里:女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邱淑容,紀錄為206公里);2002年,日籍的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東吳大學舉辦的超級馬拉松賽事,除受到全球馬拉松好手的重視,東吳大學配合舉辦的睡衣派對、志工服務,也讓參與的同學、參賽者與社會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午夜時分的書店
從舊時的老書攤到后現代的書局,臺灣的書文化是出了名的。直到今天,無論男女老幼,看書幾乎成了臺灣人最流行甚至很時尚的一種“業余生活”。不少書店都是24小時營業,甚至把分店開到了很多醫院里。而臺灣書店的藏書、服務及設施也是極有特色的。
最值得一試的是,從你緊張的行程中,無論如何也要找出一個下午,去臺北最熱鬧的仁愛路環島邊,全臺灣有五十多家分店的“誠品書局”,其規模超大的敦南旗艦店就在這里。在午夜時分的書店二層,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名人明星在那里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