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昳麗
《紫釵記》中的霍小玉,雖與許多昆曲劇目的女主角一樣有著美麗的容顏、良善的心靈,一樣對愛情忠貞不渝、癡心不改,但她沒有杜麗娘的浪漫,楊玉環的身份,崔鶯鶯的反復——麗娘愛上了自己夢中的情人,戀上了理想中的愛情;楊玉環就像一朵專為愛情盛開、在暖房里培植的牡丹,唐明皇就是她愛情的暖房;崔鶯鶯則對張生心口不一、百般作弄,以此驗證他對自己的愛情。
那么,霍小玉的卓爾不群在哪里呢?
在第2折《素絹盟誓》中有一段琴曲,小玉借丈夫的詩來說自己的心思,唱的是非關愛情的甜蜜,而是對愛情的不自信,唯恐眼前的幸福變成手中的沙。早先,此處用的是琵琶曲,聽著感覺不夠分量,遂改成古琴曲,為的是“張弦代語,借韻傳情”。我嘗試在舞臺上自彈自唱,取的是人與琴合二為一,要的是更精準的傳情達意,在彈唱間含蓄地流露出小玉不尋常的愛情觀。
霍小玉有高貴血統,卻自嘆出身卑微,她是貴與賤的混合體。她對自己的愛情高度敏感,她深知自古男兒輕別離,怕這只愛情鳥一去不回來。于是,在第4折《折柳陽關》中,她對愛人坦言:“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愿畢此期……”在與愛人分別之際,她并不是一味叮嚀對方要一世相守,而是與愛人定下八年之約——相戀八年后,李益盡可以離開,而小玉自己將守護著這份愛情,終老一生無怨無悔。這一番話說得坦誠,說得堅定,說得七尺男兒亦為之悚然動容。一樣是戀人的依依惜別,霍小玉的激情竟是如此冷冽,期盼竟是如此不留后路,矛盾而率直,這才正是此女有別于其他昆曲閨門旦的思想個性和愛情追求。
霍小玉的愛情更實際、也更決絕。當她獲知愛人變心后,便有了那一折痛徹心肺的《怨撒金錢》。我在舞臺上步步輾轉,一腔三嘆,唱整套的北曲,難度加大的同時表現力也更強——時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唱出小玉對殘酷現狀的吶喊;轉又“小弦切切如私語”,回憶曾經擁有的美好,更添悲怨接著是越唱越激動,是無助、是憤怒、是怨恨,猶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小玉的“詠嘆調”。好曲子能撼動人心,而真正的原動力是歌者內心的情感。我要走進小玉此時此刻的心靈——她拋撒的是銅錢,祭奠的是自己的愛情。她對愛情要求最高的純度,她心痛到自我毀滅。
最后的“怨撒”是舞臺調度的高潮,也是人物性格動作的最高點,人物形象實際上在此完成。我琢磨著,讓小玉先是手捧沉甸甸的錢袋,低處落手,悲怨哀婉地撒出第一把;緊接著第二把高高揚起,撤出滿腔憤恨;然后,顛巍巍再次托起錢袋,鑼鼓隨之漸緊漸密,但不急于撒出第三把。我想象此時的小玉心力交瘁,感覺這錢袋越來越沉,手已無力抓錢,于是奮力舉起錢袋想把它拋出,但整個人好像被銅錢纏繞住,怎么也掙不脫。最后用一個看似下腰的慢翻身,扭頭,甩出錢袋,順勢跌坐在地……這一甩,哪是在扔錢,分明是小玉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音樂停止了,這一刻全場定格,悠悠傳出小玉最后的呻吟:“俺心中人近人心遠,看落花飛絮是俺命絲懸。”我感覺此刻的小玉靈魂已離開軀體,最后呼喚的那一聲“李郎”,她用盡了全身氣力,聲音卻輕得只有自己聽得見。在一束追光下,我隨著音樂的一縷余響緩緩臥倒在地,那是小玉沒有了靈魂的軀殼,那樣悄無聲息,輕得像一片落葉,一張蒼白的紙……
動靜張弛,是場上做戲,但愿也是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