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榮
說《邯鄲夢》是一出既傳統又非傳統的古典昆劇,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邯鄲夢》是湯顯祖的經典力作,數百年后經劇作家王仁杰的縮編,在不動筋骨的情況下將原本30折戲提煉成9場。這9場戲都是該劇的精華部分,因此從劇作本身來講,是傳統的。
其二,導演的創作嚴格遵循“仿古不復古,創新不離譜”的思路。“臨川四夢”各有各的特點——《牡丹亭》突出一個“情”字,《南柯記》突出一個“佛”字,《紫釵記》突出一個“俠”字,而《邯鄲夢》則突出一個“仙”字。所以,整個劇就由八仙中的呂洞賓出場為始,以八仙訓誡盧生收尾,使“仙氣”貫穿全劇,從而點明主題。謝平安導演的一稿為增強戲的可看性,融八了許多現代手法,雖然好看,但跟《牡丹亭》等劇目相比仍顯得不夠傳統。所以我在排第二稿時,決定讓其“歸位”,回歸到傳統的類似于折子戲的樣式中去,拿掉了一些旁枝末節,使它變得更為傳統,原汁原味。
《邯鄲夢》的整個創排過程比較困難,期間幾易其稿,從本子到投入排練直到演出,歷時很長。早在幾年前,計鎮華就提出要把該劇搬上舞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總是未能如愿,最后才成功上演。在目前已上演的昆劇傳統劇目中,以老生行當為主的戲非常少,原因是少有好的老生演員,而《邯鄲記》是“臨川四夢”中唯一的一出老生戲。當年昆劇“傳”字輩僅會其中的一折——《云陽法場》,鄭傳鑒、倪傳鉞以及“昆大班”和“昆二班”都曾演過,但卻始終無人能演出全劇。計鎮華擔綱演繹全本《邯鄲夢》,不僅拓寬了以往昆劇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局面,打破了昆劇的局限性,還讓昆劇舞臺多了一出優秀的傳統劇目。
這個戲的看點,無疑是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行當齊全是“上昆”的最大優勢,在整劇中,作為配角的演員如梁谷音、方洋、劉異龍等藝術家對人物的把握非常準確,雖然戲份不多,但很襯戲。作為導演,我也有幸扮演了其中的司戶一角,雖只有十分鐘的戲,但也演得頗為過癮,效果也很好,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