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寶榮
正如眾多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四夢”之中除《牡丹亭》為廣大觀眾所耳熟能詳外,其他三出都鮮為人知。此次“上昆”集中精力同時推出這四出大戲,既顯示了自身的整體藝術創作實力,更向世人表明其在繼承、發揚中華傳統藝術精華方面的意志與魄力。
我有幸觀賞了《牡丹亭》與《紫釵記》,兩劇并置,不禁令人產生不少聯想,相同之處便是昆劇藝術自身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此次《牡丹亭》演出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部由眾多昆曲名家聯袂出演的“菁萃版”,觀眾前來欣賞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看這一位位名家身手不凡的表演。不過這又何妨、中國人欣賞戲曲的方式從來不似西方人——我們大多是沖著不同藝術家的表演風格欣賞其拿手好戲的;《紫釵記》中,風華正茂的黎安和沈昳麗盡管尚未達到大家們那般爐火純青,但也是唱念做打無不引人入勝。
不過不同之處還有更多的。《紫釵記》的故事屬傳統愛情模式,是才子佳人式的,湯顯祖原著長達53出,全本照演的話至少能演上兩個晚上,在故事層面上也沒有其他“三夢”那樣富有傳奇性、情節跌宕起伏,因此整本演出自然“少人問津”;在導演層面上,幾無先例可循,筆者此前從未有緣觀看到活生生的演出。如此一來,觀看《牡丹亭》的出發點與心情也與觀看《紫釵記》頗有不同——若說觀前者的目的主要在于純粹的欣賞,那么看后者則在于發現和學習了。此次上演的改編本,將冗長的故事濃縮精減,將劇情聚焦于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之上,有利于充分發揮昆曲的抒情特長,也只演了一個晚上,既讓觀眾過足聽曲的需求,更適應了當下觀眾的欣賞習慣。導演以充沛的創造精神貫注在對于全劇的氣氛烘托與節奏的把握之上,并未因劇情的故事性弱、抒情性強而顯得遲滯拖沓。
然而,筆者還是更傾心于《牡丹亭》。這倒不全是因為筆者對其劇情更了解、對其唱腔更熟悉,更非因其演員陣容更豪華,而是因其整體審美效果更為符合中國戲曲本身的特點。眾所周知,傳統戲曲講究簡約空靈,一桌兩椅足以表現大千世界,七八個龍套代表千軍萬馬。在以少勝多、以簡去繁的戲曲舞臺之上,演員的表演藝術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觀眾的審美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這種堪稱“極簡主義”美學,自成一體地傲然屹立于世界劇壇,也獲得了西方現當代戲劇大師的青睞,成為當代戲劇變革進程中的一面旗幟。《牡丹亭》以干凈明快的舞臺為各路名家的表演提供了巨大的表演空間,使觀眾自始至終聚精會神于其一招一式,得意時甚至會閉上眼睛,用心聆聽那“人間難得幾回聞”的仙曲。
反觀《紫釵記》的整個舞臺設計,服裝、燈光直到調度,可謂流光溢彩、美輪美奐。這個舉動,在講究感官沖擊甚于心靈對話的當今是不出人意料的,然而之于昆曲本身多少有些畫蛇添足。君不見前有《牡丹亭》“一桌兩椅”,外有《空城記》“一堵磚墻”,把一切都交付給演員。而在《紫釵記》中,比如多次出現類似城樓的裝置,固然簡單明了地交代了人物所處的地點,又用“光影”營造了邊塞獨有的荒漠景象,但觀眾的眼球被這些“光”、“景”吸引過去之后,在體會人物情感和欣賞演員表演方面自然分心分神了不少,反而減弱了昆曲自身擁有的魅力。
最后要提一筆的,是一個小節。筆者看了三場演出,在每場結束后,在觀眾的歡呼鼓掌聲中,有不少脫下戲裝身穿便裝的演員走上舞臺。這個小節雖與演出本身無關,卻涉及昆曲藝術的整體形象,不但破壞了兩三小時給人營造的雅興,更破壞了藝術整體,也包括了藝術家應有的敬業精神,如此“混雜”的謝幕,希望以后能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