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國不少搞藝術的人,以為藝術到了現代,中國人落后了,然后開始邯鄲學步。學來什么呢?其中有一個就是所謂的行為藝術。有什么行為呢?有當眾洗腳,隨地撒尿的,甚至還不止于此。有什么藝術呢?據說現代了,也就是藝術了。行為藝術,或者說可以稱之為藝術的是什么行為呢?無非是以一些行跡,表達一個讓人們記住的好看好聽的故事,或者說可以感動的、感覺震撼的情節。而這樣的行為藝術,在中國古已有之。因此不必懊喪自己是個中國人,也不必懊喪自己還不是一個現代人。小說里的黛玉葬花,花落在了地上,還要人去埋,這就是一個好看的故事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兩個“借”字,這情節實在很美,還有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這英雄的事跡,憨得可愛。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誰信呢?誰也想著去信啊。戲文呢?也多好看和好聽的。貴妃醉酒,不就是醉一回酒么,楊玉環醉起來就是與眾不同的美人醉。徐策跑城,不就是跑一回城么,忠心的老臣,跑起來就是踉踉蹌蹌、堂堂正正。再有詩歌,李白說,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他說他笑著出門,來闖世界了。這笑是李白的笑,是一個天真爛漫的詩人的笑,這笑也不由你記不得,不由你不受感染。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韓愈和賈島在這里的推和敲,推敲了好一陣,說它不是藝術的行為也真難。野渡無人舟自橫,小船在那兒一放,那渡口的情節,等不到沈從文落筆,人家早可以講出許許多多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話兒怎么聽,也像是行為藝術的最有深意的解說詞了。
行為藝術,還真實記載在中國人的史書里。老子倒騎青牛出了函谷關。你能說他這一走,走得不出彩?秦始皇那時候造出了萬里長城,你能說它不壯麗?呂安去找嵇康,沒碰上,就在門上寫上一個“鳳”字,多有意思。徐孺子吊祭友人,獻上鮮草一束。旁人都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因為古語中有“生芻一束,其人如玉”,稱贊遠去的人像玉一樣美好。王徽之在下雪的夜里,突然想念起一個戴姓好友,立刻登船趕去,差不多要到戴家了,突然他讓船掉頭往回走了。為什么呢,他說是乘興而來,盡興而去,開心了,見沒見到好友不重要了。人家就是那么自自然然地來去。陶淵明采菊,這菊花人人都可以采,可只有陶淵明采的時候,他可以抬頭很悠然地見到南山。米芾拜石,這石不就是石么,拜它干什么呢?可米芾一躬到底的模樣,讓一代代的后來人好像都看到了。蘇武牧羊,都是公羊,沒有生小羊的可能性,可蘇武還是把它們養起來,養了十九年,蘇武的故事讓人感動,也讓人感覺震撼了。這樣的情節還有,譬如屈原告別了他的香草、他的美人,投江的時候還抱上了一塊石頭。虞美人和項羽永別,項羽吟了一首詩,她舞了一回劍。屈原、虞美人,還有讀書不成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寫出千古好句的項羽,在汨羅江、在垓下留下了他們最后的行為,這是詩人和美人的最后的行為。因為詩,因為美,這行為就天然地有了感人肺腑的藝術的力量了。
中國人詩意地生活在詩的國度里。前面隨手寫下的中國人的一些稱得上藝術的行為,是想說明藝術的本質就是詩,而詩里面,布滿的是真善美。由此可見,既然行為和藝術連在一起了,那么很簡單,這行為藝術也應該是詩。中國人恐怕生來就注定生活在詩里,沉浸在詩里。中國的藝術家到底也只能是中國藝術家。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是黑頭發、黑眼睛,因為你吃的是米飯,用的是筷子,寫的是漢字,讀出來的是中國話。因為家鄉的山水,是中國畫的最好粉本,因為內心的情感總是排成方塊字。梅蘭芳的京劇、李時珍的曼陀羅花、李白杜甫的詩句,在血液里留連不去。人家的行為藝術應該有它產生的理由,或是苦衷或是熱衷,到底也只是人家的腳步。學不了,爬回來,還說是在好看地走著、跳著,有意義嗎?如果還說這也是藝術,只怕蘇武、米芾、王徽之、諸葛亮、林黛玉他們聽到了、看到了,想笑也笑不出來。
選自陳鵬舉著《文博斷想全集》卷二,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編者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