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看上去很美的統計數字增加了判斷宏觀經濟走向和進行決策的難度,多年來固化的“保增長”的思維方式和利益集團的強勢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決策。
對于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可以說有樂觀派和悲觀派兩方。樂觀的機構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見底或者即將見底,整體經濟向好。悲觀的看法則是,由短期的數據判斷經濟見底還為時尚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國家信息中心等機構均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今年經濟走向的預測報告,但預測結論各不一致,甚至國研小心內部也出現分歧。
中國經濟會是V字型反轉,還W型亦或U型甚至L型,人們樂此不疲地爭論了幾個月,使用不同的經濟數據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那么,中國經濟到底是什么狀況?
數據很美
中國以基礎設施為主的投資效果幾乎立竿見影。對中國一季度宏觀經濟指標,國內經濟界普遍表示肯定,可以說,一季度指標好于預期。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1.5%,4月份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6.6%。
盡管從2月份開始,CPI、PPI已經持續3個月為雙負。不過。很多業內人士表示,4月份CPI、PPI的跌幅仍在預期之中。一系列數據表明,盡管中國經濟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但經濟向好的趨勢明顯。
4月份我國出口連續6個月負增長,但環比增幅上升。海關總署5月12日發布的數字顯示,按工作日平均計算,今年4月份與3月份環比進出口值增長10.4%。出口連續出現環比增長,雖然并不意味著外需萎縮的情況出現逆轉,但至少說明中國出口下降的幅度在逐月收窄。
北大經濟學教授宋國青告訴記者,從4月份經濟指標看,可說中國整個宏觀經濟非常強,整體在回升。CPI環比絕對上升,PPI環比下降在收窄。
在4月份經濟數據發布之前,瑞銀證券、高盛高華、摩根史坦利等機構上調了中國經濟預期。世界銀行發布的《東亞經濟半年報》稱,中國經濟有望今年開始復蘇,并于2010年全面復蘇。
綜合多家機構和學者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前4個月的經濟指標“看上去很美”。
表面看上去,中國經濟似乎已經開始反轉了。那么,為什么反對的聲音那么強烈?
看GDP沒意義
從今年前4個月的主要數據來看,大多數經濟數據要么顯示比前一兩個月有所好轉。要么顯示下滑速度減緩。但這只能說明,中國經濟下滑雪崩式的危急時刻過去了,局勢得到了控制,但中國經濟是否已經走到了最低谷,即將迎來振奮人心的拐點,則實在還是一個未知數。而在主要經濟指標之外,也有一些數據看上去不那么美。
在過去幾個月中全球發達國家經濟持續萎縮,并未見到真正復蘇的曙光。目前美國失業率上升,達到8.5%;歐洲不排除再爆發一輪債務危機的可能,歐元區企業公司債務達11萬億,占該地區GDP的95%。甲型H1N1流感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下滑的風險。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克魯格曼在他不久前為期3天的中國之行中表示,“經濟危機還沒有見底,事情正在快速變得愈加糟糕,離見底還遠著呢!”他認為,當前整個世界經濟還沒有發生自由落體式的再崩潰,一到兩年很難復蘇。
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經濟指標能“看上去很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銀行無節制地發放貸款,二是庫存調整告一段落。銀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突擊大量放貸的情況。如果第二、三、四季度放貸減緩下去,目前經濟反彈很難持續下去,寒冷的冬天還在后面。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09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指出,4月份以至未來幾個月,金融機構和企業都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前段時間的信貸高增長。報告強調,下一階段如果國際金融危機繼續深化,則信貸仍需要一定力度的增長。而中國在一季度提供了超高信貸之后,信貸的繼續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量放貸、4萬億投資等政府行為,可以使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比如一年內保持一個像樣的增長,但是如果出口市場仍然沒有復蘇、而內需也沒有啟動,很可能會造成新一輪危機。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認為,衡量中國經濟見沒見底,既要考慮內需,也要考慮外需,綜合起來看,中國經濟還遠沒有見底。“現在很多人討論的見不見底,都是說GDP的走勢,而不是發展的走勢,GDP到不到底沒意義,對中國有意義的事是內需是否啟動,消費水平是否提高。”
通常情況下,用電量數據更能說明企業生產的恢復性情況,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國家電網最新發布的4月份用電量數據大幅下滑,也與經濟增長的趨勢相背離。4月全國發電量2747.63億千瓦時,同比減少3.55%。
其他并不樂觀的數據還包括,中國有3000萬農民工失業,食品價格下降1.3%反映消費意愿萎縮等等。如果內需啟動不了,看上去再美的經濟指標也維持不了中國的繼續發展,而只是推遲了危機進一步惡化的時間。
分不清長短周期
“4萬億到底在哪里?”許小年反問記者,“許多原來發改委槍斃的項目又都上來了。”許小年認為,這次財政刺激計劃并沒有4萬億,因為新增的投資計劃有一些投資是已經在預算規劃中本來就存在的。根據許小年的計算,2009年的新增投資計劃總額可能僅有200億。
劉福垣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中國的投資一半是投機,一半是瓜分社會資產。這些錢或者是進了某些人的口袋,或者最后又回了銀行。
且不說4萬億投資的利用率到底有多高,單單這筆錢的流向,就面臨諸多質疑。“4萬億主要是用于投資和出口,3800種產品出口提高退稅率,著眼的是出口,這都不能啟動消費。”劉福垣說。
許小年認為,政府投資實際上并沒有帶動國內的生產,都去購買原材料的庫存了。而且大量的投資還會增加本已過剩的產能,繼續增加企業庫存。
擴大投資是政府最能主動做到的政策取向,也是最能立竿見影的“保增長”方式。而中國經過30年的發展,投資拉動已見頹勢,全球的金融危機,又使出口市場嚴重萎縮,這種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4萬億投資計劃的出發點是“保增長”,這是中國一向的策略。但中國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已經從“保增長”轉向了“保發展”。中國央行在季度報告中也說,盡管穩定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加快經濟重組、創新和改革的步伐。并稱。民間投資意愿偏低。
劉福垣認為,從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宏觀政策從2008年開始轉向,但到現在為止,效果還并不明顯,所以消費并沒有啟動。“現在百姓手中沒什么錢,80%的百姓平均存款不過5000元。如果把4萬億拿出2萬億用于直接補貼底層消費者,看效果怎么樣?”
克魯格曼在不久前的中國之行中指出,中國在用處理短周期的方案試圖解決長周期的問題,所做的都是短期的刺激計劃,但不是根本上的改革。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時就表示,中國政府隨時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經濟政策”。如果新的經濟刺激方案核心依然是保增長,那么這樣的政策肯定依然是效果不彰。CDP增長的回暖,就只能是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一種“透支”,很可能成為下一場經濟危機的潛在誘因。克魯格曼認為,未來3年是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期。
“政府要做的是,要繼續執行經濟改革,釋放現有的需求,把潛在的需求轉變成為實際的購買力,讓中國人把錢花出來進行消費,而不是儲蓄起來。”許小年說。
看上去很美的統計數字,增加了判斷宏觀經濟走向和進行決策的難度,多年來同化的“保增長”的思維方式和利益集團的強勢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同經濟發展的關鍵決策。中國的宏觀政策方向,看上去是在向“保發展”轉向,但實際操作中卻更多地傾向了“保增長”。如果宏觀政策導向繼續“模糊不清”,中國經濟將失去對美好未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