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勇
摘要:陽明心學是明代中晚期重要的哲學思潮,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心即理”,“知行舍一”和“致良知”。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格美育思想,主要表現在:1理想人格的追求。2價值主體性的凸現。3感性生命的體驗。4批判精神、創新精神、關懷意識的養成。
關鍵詞:陽明心學;人格美育;理想人格;價值主體性;感性生命;批判精神
中圖分類號:G1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2-0070-03
在對先秦儒家孟子心性之學下人格美育的繼承和超越,對佛(禪)老的人格美育思想的積極借鑒和利用中,在對朱子之學的批判和對陸氏心學的繼承弘揚中,陽明心學的人格美育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是十分龐大和嚴密的。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格美育思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理想人格的追求?!盀槭ァ币恢笔侵袊鴤鹘y儒家人格美育思想的理想追求,陽明心學也不例外,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傳統。儒家在現實生活中追求著一種君子人格,但在人生態度的修煉上要求達到圣人境界。因此。在前面的論述中把儒家的人格理想界定為君子人格。當然,這是與道家的圣人人格是不同的。道家的圣人人格是一種自然人格,而儒家的圣人人格依然是一種社會倫理人格。陽明心學雖然沿著儒家人格的理路。但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陽明心學中。“圣”有著重要的地位。什么是圣人?這也是陽明心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笆ァ北緸槁斆髦?,成圣是傳統儒家的終極關懷。并且認為只有“仁且智”的人才是圣人。在陽明心學里。圣人人格的唯一要素是德性完滿。“圣人之所以為圣人者安在?”陽明認為:“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我之欲為圣人,亦惟在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耳?!笨梢姡凹兒跆炖矶鵁o人欲”是陽明心學圣人觀的終極標準和根據。然而何謂“天理”?在宋明理學那里,認為在自然、社會、人生以至人類歷史上,凡是真的、善的、正的、光明的,都是“天理”。凡是假的、惡的、丑的、偏的、黑暗的,都是“人欲”。而封建倫理道德又是判斷“天理”、“人欲”的終極標準和根據。同樣。陽明心學的“天理”、“人欲”也帶有濃厚的封建倫理道德性。這當然是要批判的。他認為:“夫禮也者,天理也。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渾然全體之中,而條理節目,森然畢具。是故謂之天理。天理之條理謂之禮。是禮也,其發見于外,則有五常百行,酬酢變化,語默動靜,升降周旋,隆殺厚薄之屬?!憋@然,陽明心學的“天理”就是“禮”,就是仁、義、禮、智、信。
“心即理”是說這些規范本身就存在于人的心中,這明顯地繼承了孟子的“心性”論的觀點。孟子沒有把“心”確立為主宰地位。而陽明心學的“心”是被確立為人的主宰地位的。因此又超越了孟子的觀點。這在陽明心學中為人格美育思想奠定堅實的“本心”基礎。同時?!靶募蠢怼庇质菍﹃懯闲膶W“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心之靈,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的直接繼承和發揮。陽明說:“圣人之學,心學也”,“君子之學,心學也”,“大人之學,心學也”。也就是說,心學是學作圣賢,成就大人君子的學問??梢?。陽明心學的人格之境就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這種境界不僅是道德的,而且是審美的或準審美的人生理想境界。而這種境界是可以達到的,而他說的“人皆可以為舜堯”,體現出“有教無類”的美育思想,強調人格的獨立和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正是陽明心學人格美育思想中極有價值的部分。
2價值主體性的凸現。陽明認為,人是價值的主體,一切價值都離不開主體而存在,他反對朱熹離開主體而談論價值的做法。“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于吾心耶?”“理”在朱熹那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具有最高價值并兼有自然規律的意義,因此,朱熹在理的自然規律和價值兩種意義之間不斷糾纏。理對陽明來說不再具有自然規律的意義。它只表示一種價值關系,如事君之忠、事父之孝等等,自然規律不在討論的對象之內,而認為心之外的一切包括天在內。都不能作為理的源泉。天地萬物屬于自然界。他們所具有的僅僅是自然規律,它產生不出忠孝仁義之理。從而擺脫了在人之外宇宙洪荒中去尋找價值的起源。理是人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為自己確立的價值標準與目標。不是像朱熹說的那樣,沒有理就沒有心,而是理是人心的產物。應該說沒有心就沒有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都說明陽明心學的價值主體性的凸現。
因此,價值評價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云:
“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而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親之謂。求孝之理于其親。則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親之身耶?假而果在于親之身。則親沒之后。吾心遂無孝之理與?”
這里面有兩種“理”。一個是朱子之“理”,即對客觀事實之理、知識之理的“求”、“窮”(認識、認知)。這種“理”確乎在“心”之外,心要去“求”它。因此,在認識活動中,可以把“理”與“心”析而為二。人存在的理由就是去認識“理”,在這樣的思想下,人是沒有主體性的。而另一種是陽明心學之“理”,即道德之理。道德是一種價值存在?!暗赖卤举|上是一種價值。”因此,此“理”本質上是一種價值之“理”。對價值的評價應該從人的主體性出發,無孝之“心”,則無孝之“理”?!靶摹奔磧r值主體的存在。事物的價值存在于主、客體的關系之中。而對價值的評價,則是從主體的需要出發對主、客體價值關系的審定。陽明心學的價值評價凸現了人的主體性需要。這是陽明心學人格美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也是人格美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如果人失去了主體性,還有何美育可言。因為美育本質上就是培養完美人格的教育,而主體性的存在是完美人格獨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陽明心學明確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維護了人自身的尊嚴,把握了人自身的命運。這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史上是特別貢獻的。
3感性生命的體驗。陽明心學是十分重視人的感性生命存在的。雖然從學理上講,朱熹和王陽明都是為了建立符合封建統治的倫理學體系,目的都是“存天理滅人欲”。但他們有不同的表現,朱熹以理為本,更多地突出了超越感性現實的先驗規范和外在強制,人的感性生命被無情地慘殺。而陽明以心為本。盡管心、良知、靈明在王陽明那里已被抽象提升到超越感性生命存在的先驗高度即道德理性物,但總是與感性生命如人的知、情、欲等因素緊密相連的。他說: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
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p>
“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
“蓋良知雖不滯于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于良知也。”
“性一而已,仁義禮智。性之性也;聰明睿智,性之質也;喜怒哀樂。性之情也;私欲客氣,性之蔽也。質有清濁。故情有過與不及,而蔽有深淺也。私欲客氣。一病兩痛。非二物也。”
“性”存在于知、情、欲之中。這就肯定了感性生命的合理存在。當然,這些感性生命不是肆無憚忌的,而是要受到“心”、“良知”的節制。沒有感性生命的存在。就沒有美育可言。美育就是要培養人格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和諧統一,使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處于一種自由的狀態??梢?,陽明心學的人格美育思想蘊涵著這一深刻的思想。
在陽明心學思想里,感性生命的最佳體驗狀態是達到“樂”的境界。此境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靈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陽明心學認為“樂是心之本體”。
“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訴合和物。原無間隔?!畷r習者求復此心之本體也,‘悅則本體漸復矣,‘朋來則本體之訴合和物充周無間。本體之訴合和物本來如此,初末嘗有所增也?!?/p>
這種“樂”是良知本體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的自由愉悅、充實活潑的快樂。也是儒家思想人格追求的最大精神快樂,即“孔顏樂處”。陽明又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可見,這是情與理的高度統一的審美境界,重視情在“樂”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人生經歷來看,陽明的一生是“無我”與“有我”相統一的一生。在“無我”“有我”的背后有著陽明人生深厚的生命感受和內心體驗。因此,陽明心學的人格美育思想中也有許多深刻的感性生命可貴的感悟。不理解這一點。就很難深刻地領會陽明思想的精神。“王陽明一再強調,他的學說是從他自身的經歷和體驗中得來。是個人經驗的結晶和升華?!虼?,對王陽明哲學的解釋,必須建基于對王陽明生存體驗的理解。”
4批判精神、創新精神、關懷意識的養成。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是人格美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陽明心學人格美育思想中的重要理論特色。陽明心學的產生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種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是統一的。陽明心學是在對朱學的批判基礎上進行創建的。當然,也繼承了傳統的儒釋道的思想。明初,理學獨尊的局面就已確立。到了明中葉,社會危機加劇。作為意識形態核心的朱子理學受到了大力地批判。于是,人們就企圖找到一種新的儒學形式來彌補其失,陽明心學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思潮下產生的。朱學是一個“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思想體系,而陽明心學從“心”與“理”的關系,對“格物致知”的闡釋,知行觀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批判,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而成就了龐大又嚴密的體系。從其人生遭遇來看,這種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是充滿了莫大的勇氣和堅韌的意志的,具有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這在心學思想體系中處處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同時,這種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也透射出陽明心學一種對社會,人生、宇宙的關懷意識。關懷意識也是人格美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關懷意識是一種把個人的生命融入到社會、宇宙中去的精神,去擔當社會的大任,去探求宇宙的命運。這在陽明身上有深刻的體現。
在明代。陽明集功臣和圣賢于一身。作為圣賢,他提出了一整套“圣人”學說理論,而且還把他的“圣人”學說理論付諸于實踐。作為功臣,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經世思想,并且投入到經邦治世的偉大社會實踐中去。有人說“陽明學說為救世之學”。這是有道理的。作為圣賢。怎么看著江河日下的世道人心能不問不管呢?而這種對社會敢承擔責任,置個人利益得失榮辱于不顧的關懷意識正是人格的永遠閃光點。美育需要這種人格精神。對這種人格的塑造負有重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