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還有什么時候人們會像今天這樣,對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指標的統計結果給予如此高的關注。以往,對月度、季度、年度的統計報告,除去經濟部門、主管行業、經濟學家、咨詢機構等重視一些,絕大多數人覺得不過是例行公事。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運行劇烈波動,大眾對統計報告關注起來,為不斷下行的經濟數據揪著心。一季度過去了,政府出臺的宏觀政策是不是見效,中國經濟能不能止跌企穩回暖,國際、國內,政府、企業、老百姓,特別是新聞媒體,都睜大眼睛拉長耳朵,等著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告。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重要經濟數據,最令人關注的龍頭指標“GDP”增長了6.1%。可是,人們的理解和評價卻并不一致。有的人認為,去年四季度以來的經濟走勢似乎與自然季節變化同步,在抵御金融危機的沖擊后,已經開始流露出暖意。也有的人覺得一季度的經濟指標甚至低于去年四季度,難談樂觀。還有的人主要是國外的機構,對比西方主要經濟體仍處于衰退經濟負增長的狀況下,對中國GDP 增長6.1%表示懷疑和不可思議。
中國經濟企穩了沒有?中國經濟將走出的是L型還是V型抑或U型趨勢?中國經濟今年能不能實現保8目標?
分析經濟走勢,不能不看統計數據。在同一個數據面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和企業的感覺往往大相徑庭,因為統計數據反映了綜合的情況,而地區、行業、企業的情況差別很大,只看到統一的或者只看到個別的,都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問題,所以,還應當看地區和行業、企業的具體數據。
一方面,除GDP增長6.1%,還有許多好指標,從采購經理指數、經濟景氣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到用電量、汽車銷售量、住房成交量、鐵路運量、港口吞吐量,以及工業增加值、投資、消費的數據看,都是向好的,信貸增量非常高,同時物價已處于低位,通脹壓力消解,而通縮亦有望得到積極防范。這些,說明擴張性宏觀政策的效力已在顯現,看清楚這些,就有利于恢復和增強信心。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指標很不樂觀,即使是GDP,也仍然比較“難看”,與年度8%左右的增長目標差距明顯。特別是財政收入累計同比降低8.3%,與年度增長8%目標相距甚遠。還有外貿出口形勢仍嚴峻,雖然月環比的降幅已明顯收窄。再者,從企業層面的反映看,部分大企業情況好轉,一般企業尤其外向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困難還在延續,(雖然企業的預期已有所好轉)。看到這些,就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
前不久,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G20峰會時就中國經濟形勢指出:當前,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影響,中國經濟運行困難明顯增加,主要表現為進出口下滑,工業生產放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難度加大等等。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們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現在,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現出積極跡象。
綜合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結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諸如停工的工廠又冒煙了,高速公路上車水馬龍,大型百貨和旅游景區人滿為患,沿海外向型企業又出現規模性招工等等,就有理由認為,我國因受外部金融危機沖擊而滑入低迷階段的宏觀經濟運行,正在接近底部或正在完成其觸底,如不出現其它大的意外,當擴張政策對沖完成自身的下滑慣性后,國民經濟有望在今年由“前低”轉入“后高”。
但是,當前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仍處在調整之中,世界經濟仍處在衰退階段,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加深,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明顯減緩,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還十分嚴峻。從國內看,我們還面臨著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促進經濟較快回升的任務還很緊迫。因此,我們不能對經濟運行的轉變過于樂觀,對下一階段的局面,我們寧可想得差一些,困難想得大一點,不能期望中國經濟迅速實現U型反轉,對今年的經濟走勢可能是不完全漂亮的V型走勢要有心理準備。
面對困難,面對挑戰,面對機遇,信心重要,舉措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