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2009年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可能同時出現負增長,世界經濟將經歷三到五年的深度調整。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惡化,放大了國內經濟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同時,也給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些機會。
一、全球經濟可能經歷三到五年的深度調整
第一,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大大超出預期。次級房貸危機的爆發不僅反映了次級房貸產品本身的缺陷,而且也反映了以資產證券產品為基礎的金融創新缺乏有效監管的巨大風險,同時還反映了全球金融貨幣體系的制度性缺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年3月預測,全球經濟可能收縮0.5—1.0%。
第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超過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增加了全球經濟長期調整的不確定性。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引發了二戰后最為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全球經濟增長連續兩年放緩到1%。經濟危機也導致以固定匯率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退出歷史舞臺,催生了以浮動匯率為基礎的“牙買加協定”。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連續3年不到2%。兩次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經歷了10年的通脹煎熬。2008年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石油價格已經超過了兩次石油危機的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貨幣體系再次面臨改革的外部壓力,增加了全球經濟長期調整的風險。
第三,貨幣政策已經失去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全球經濟可能再次陷入“流動性陷阱”。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全球信貸緊縮不僅促使各國中央銀行大幅降低利率,而且迫使各國中央銀行以不同方式定向注資,反映了貨幣政策在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時的難度。目前各國宏觀層面上的貨幣政策,并不能有效解決微觀領域的信貸緊縮,全球經濟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兩次“流動性陷阱”分別伴隨著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的大蕭條和90年代日本經濟的10年通縮。
第四,全球化的正面效應遞減,負面效應明顯放大。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金融國際化提高了資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為發達國家帶來了10年左右的高增長低通脹,也給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外部條件。但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也使得部分國家的經濟風險更易于在全球擴散。
第五,經濟周期難以避免,長的繁榮期需要長的調整期。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長時間繁榮必然會積累大量風險,風險的釋放客觀上需要一個過程,各國應對危機而出臺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延緩風險的釋放。各種跡象顯示,次級房貸危機引發的本輪全球經濟深度和長期調整難以避免。
二、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我國面臨的各種風險放大
隨著我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以及過渡期的結束,我國在貿易、投資和金融等領域的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因而本輪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
首先,2009年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消失。發達國家是我國制造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占我國出口市場的份額在60%左右;其經濟收縮會對我國全年出口產生明顯影響。2008年前10個月匯率和通脹因素導致出口仍保持了較快增長,但是我國產品在美國、歐盟和日本進口市場中的份額明顯下降。國際貿易組織3月份估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可能收縮9%,同時匯率和通脹今年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基本消失,因此無法排除我國2009年出口收縮的可能。
第二,產能過剩和就業壓力顯著增大,企業面臨嚴重困難。目前,產能過剩已經由下游制造產品傳導到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產品、由東部沿海地區傳導到中西部內陸地區、由出口產品傳導到進口產品,很多工廠停產,企業面臨嚴重困難、就業壓力顯著增大,社會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
第三,宏觀層面上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企業層面的信貸緊縮。盡管中國人民銀行9月份以來大幅降息,并出臺了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一系列政策,但商業銀行為了控制風險,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貸款并未明顯增加,使得本已受到市場嚴重打擊的企業普遍面臨流動資金短缺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第四,擴大內需是一項長期性任務,面臨嚴峻的挑戰。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其重點和核心是民生建設。擴大內需要求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大幅度轉變經濟發展的觀念,將民生建設和社會福祉為基礎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的核心任務,將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作為下一步政府改革的方向。不僅要求大量的公共投資,也需要各級領導能樹立新的政績觀念。短期內,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優先安排那些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刺激消費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另一方面要通過轉移支付重點提高城市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五,經濟發展的長期風險增大,政策層面對風險準備不足。2008年10月份以來,我國迅速出臺了一系列防止經濟急劇減速的宏觀經濟政策,這些政策雖然從設計上兼顧了長期和短期,但在操作上更加側重短期供給方面保增長的目標,對長期促內需、調結構的發展改革措施和成本重視不夠,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風險。1990—1991年美國經濟衰退對日本經濟所產生的長期影響應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三、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給我國帶來的機會
第一,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給我國帶來了又一次深化改革的機會。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可能啟動改革。2008年下半年外部沖擊和內部調整的壓力迫使我國啟動了醞釀多年的以深化改革、擴大內需、提高產業競爭力為核心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第二,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帶來了難得的機會。實證分析表明,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的附加值和人力資源投入低于一般貿易產品;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比重遠高于普通產品的加工貿易比重,其附加值和人力投入也低于普通貿易產品。外部市場惡化對加工貿易的嚴重打擊會迫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產能過剩也會迫使那些能耗大、物耗高、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失去生存空間。國家也要下決心利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通過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及節能標準等制度性安排來強制性淘汰落后過剩產能。
第三,促使國家通過制度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體現為企業和技術的競爭力,全球經濟的調整使得那些有自主技術、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渠道的企業競爭優勢更加明顯。但企業的技術創新、品牌創新和管理創新不僅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更需要健全的法制環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開放水平,營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迫切需要中國的對外投資,為提高我國經濟的開放水平創造了條件。同時,中國政府“擴內需、促增長”的相關政策不僅會通過貿易緩減全球經濟調整的沖擊,也會顯著增加發達經濟體自身政策應對危機的有效性。
第五,有利于增加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科學性和戰略性。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沖擊可以使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基本矛盾,更好地總結和借鑒發達國家在現代市場建設、金融體系建設和金融監管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也可以使我們更加有效地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積累應對外部經濟沖擊,在擴大開放中不斷提高防范外部風險的能力。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