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調研組
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赴安徽、河南兩省就我國當前和長遠面臨需要解決的投資與消費關系問題進行了調研,召開了地方相關部門座談會,實地走訪了多家企業。現將主要情況和我們的建議報告如下:
一、兩省投資和消費的變動特點
2008年,安徽、河南兩省經濟社會發展勢頭總體上是好的,經濟增長速度雖比前幾年有所回落,但均能達到10%以上,連續5年保持在兩位數。從投資與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看,兩省近年來均呈現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特征,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一)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大
多年來,安徽、河南兩省投資增長較快,2000—2007年,安徽省的投資率(資本形成率)從36%上升到46.4%,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33.7%提高到52.5%;河南省的投資率從41.6%上升到55.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33.6%上升到77.1%。2004年以來,兩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消費,一直維持在50%以上。
與此同時,兩省的消費率呈逐年回落的態勢。2000—2007年,安徽省的消費率由64.1%下降到54.1%,2008年進一步下降到50%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由65.1%下降到48.2%。河南省的消費率從2000年的54.3%下降到2007年的45.5%,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74.5%大幅下降到27.5%。雖然兩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總體上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但相對投資而言,消費增速明顯偏低,因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下降。
(二)城鎮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比重上升
安徽、河南兩省的消費結構變動也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在最終消費中,居民消費比重持續下降,政府消費比重持續上升。在居民消費中,農村居民消費比重持續下降,城鎮居民消費比重持續上升。
2000—2007年,在最終消費中,安徽省居民消費比重由82.9%下降到81%,政府消費比重由17.1%上升到19%;河南省居民消費比重由76.1%下降到70.6%,政府消費比重則由23.9%上升到29.4%。同期,居民消費中,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比重由59.7%下降到33.9%,城鎮居民消費比重由40.3%上升到66.1%;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比重由33%下降到29.2%,城鎮居民消費比重由67%上升到70.8%。
(三)薄弱領域的投入相對不足
近年來,兩省在保持投資高速增長的同時,在調整投資結構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兩省投資中的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浙江、江蘇等沿海省產業轉移帶來的資金,加上兩省城鎮化率相對較低,投資安排中重視工業、重視城市的傾向十分突出,一些薄弱環節的投入明顯不足。由于對能源及原材料等傳統加工工業投入較多,對高技術、農業、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形成投資結構總體偏重,在2007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安徽、河南兩省僅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四個行業的投資就分別占到兩省投資總額的62.8%和68.6%。由于城市投資增長迅速,農村投資比重下降較快,城鄉投資差距持續擴大,2001—2008年,安徽省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20.2%下降到11.7%,河南省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31.6%降至16.9%。
(四)新一輪擴大投資對兩省投資與消費的影響
2008年下半年開始,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效益下滑,投資意愿和能力減弱,沿海省市產業梯度轉移的投資增幅也明顯下降,兩省投資增速均呈現高位回落的態勢。第四季度,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以擴大投資為主的保增長措施,對兩省投資和消費的影響將逐步顯現。
由于投資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相對比較直接,擴大消費的政策和措施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難以評估,甚至有可能是對本區域以外的發展拉動作用更大,所以地方對增加投資的積極性更高,措施比較多、也比較具體。隨著一大批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兩省投資環比增幅迅速增大,進一步增加了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的難度。
二、兩省投資消費關系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通過調研,我們感到安徽、河南兩省經濟增長明顯呈現以投資拉動為主的格局,并有隨著近期宏觀調控政策而持續強化的趨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既與兩省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特征密切相關,也與現行的體制機制有很大關系。
(一)高儲蓄率導致高投資率
儲蓄是投資的源泉,較高的儲蓄率是維持較高投資率的重要條件。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的儲蓄率是較高的,2000—2005年我國平均儲蓄率排在全球第11位。而安徽、河南兩省的儲蓄率則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高。2000—2007年,兩省投資率和儲蓄率基本一致,差值都保持在0.5個百分點之內,考慮到兩省都是內陸省份,外向型經濟的成分不高,因此說明儲蓄向投資轉換得比較充分。一般而言,儲蓄率上升一方面來自于家庭儲蓄的增長;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儲蓄的增長。調研發現,兩省來自于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的儲蓄率上升是導致總儲蓄率上升的主要推動力。2000—2007年,安徽和河南省GDP增速都在兩位數以上,可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則分別下降了9.61和19.35個百分點。與此對應,營業盈余占GDP的比重,分別上升了10.2和22.29個百分點。企業儲蓄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是投資回報極具吸引力。而投資回報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包括能源、公用事業、土地價格、污染控制在內的投入成本低,負外部性成本沒有內化為企業成本等,擴大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市場價格沒有成為引導資源配置的正確信號,并持續激勵企業減少紅利分配,從而減少可支配收入向居民部門轉移,進而提高了全社會的儲蓄率。
(二)工業化城鎮化推高了投資率
從國際經驗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客觀上要求較高的投資率作為支撐。目前,安徽和河南兩省工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2007年,安徽省工業比重和城鎮化率分別只有37.4%和38.7%,均比全國低6個百分點左右。河南省工業比重較高,2007年末達到57.1%,但城鎮化率卻僅有34.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和住宅投資的大幅增加,2008年安徽和河南省城鎮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為88.3%和83.1%,且城鎮投資增速分別高于本省農村投資增速10.6和5.3個百分點。安徽省預測,本省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GDP增長0.52個百分點。河南省預測,到2010年本省城鎮化率將達到40%,城市人口增加1000萬以上,能帶動投資高達萬億元。近年來,兩省投資率的迅速提高,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特征決定的投資為主的拉動模式有很大關系。
(三)產業梯度轉移抬高了投資率
安徽和河南省都屬于中部地區。按照產業梯度轉移的理論和我國的國情,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升級,東部地區資金快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兩省正越來越成為一些勞動密集的、消耗資源的、生產傳統產品的產業轉移的接受地,這些工業投資的大量進入,也使兩省的投資率不斷提高。近年來,兩省利用省外資金的增速很快,2006年河南省實際利用省外資金1004億元,比上年增長99.4%,省外資金占城鎮投資比例高達28%。因此,安徽和河南兩省的高投資率帶有強烈的區域性特征,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由于承接的還是以初級加工業為主,也承接了部分“兩高一資”項目和落后生產能力的項目。因此導致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以“量”的擴張為主,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據2007年統計,河南省90%以上工業企業是“零”專利,80%左右沒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R&D投入占GDP比重僅為0.48%,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多種因素影響消費率的提高
首先,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抑制消費增長。2008年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3231元和4454元,安徽省分別為12990元和4202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兩省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也低于本省GDP增速。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都在40%以上,加上其他如交通通訊、衣著支出等剛性需求,城鄉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十分有限,這極大制約了消費提高的能力。
其次,是消費信心不足抑制消費增長。這主要是因為體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的,住房、醫療、養老保險及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使得居民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導致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消費減少,儲蓄增加。
第三,是不完善的消費環境阻礙消費擴大。河南和安徽作為中部欠發達的省份,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交通、通訊、文化、旅游、衛生、金融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制約了消費需求的擴大。金融資本市場發育不足,信用消費比重太低(在我國消費總額中,消費信用所占比重不到1%,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通常都高于20%),限制了居民擴大消費的能力。特別是農村水、電、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加以政策引導不足,限制了農民對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如鄭州三全食品公司為擴大農村市場銷售,在縣鄉投放了一批冰箱專賣冷凍食品,每臺冰箱年銷售額達2萬元,說明農村消費市場擴大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由于冰箱一次性大量投入的成本較高,投放的速度上不去,這種市場潛力的釋放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如果國家對此給予一定補貼,效果會比較好。
(五)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加劇了失衡狀況
在工業化城鎮化初期,在政府的引導下,加大投資力度對破除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拉動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安徽和河南省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趕超戰略”,追求實現跨越式增長。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體制的和歷史的原因,各地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和解決財政問題的主要方式是投資建廠、發展工業和擴大城市規模,因此習慣于投資拉動的思維定式。結果是搞項目建設得心應手,擴大消費卻顯得力不從心,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度投資、重復投資、低效投資的問題。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硬件”投入多,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發展“軟件”的投資少;見效快的投入多,管長遠的投入少。由此導致投資率偏高和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全社會消費能力提高不足。而且,調研中還發現,各地政府對經濟形勢今年年內見底、明后年經濟的高增長普遍充滿信心,在這種氛圍下,大干快上,繼續加大投資的想法和做法比較普遍。
三、幾點建議
我們認為,安徽和河南兩省情況反映出的問題,在全國具有共性。我國經濟運行中也存在著投資率持續走高、消費率持續下降的態勢,繼續發展下去,將會帶來工業項目的重復建設,城鎮化的蔓延式開發,最終導致投資效率的下降,出現產能過剩和資源環境的破壞,影響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大眾福利的提高,形成“富裕中的貧困”現象。必須采取措施對不合理的投資消費關系進行調整,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當前和“十二五”時期經濟工作的著力點,逐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一)科學界定政府的投資領域
目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政府投資的舉措,是在我國已經形成巨大生產能力、一些行業存在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下進行的,必須準確把握政策導向,切實優化投資結構。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要著眼改善民生、注重優化結構,進一步減少對一般競爭性行業的投入,加大對“三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節能減排、自主創新、中小企業、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投資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帶動效應。
(二)注重運用經濟手段調控投資方向
無論是政府投資還是民間投資,都要繼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宏觀引導和調控。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發揮其對行業健康發展的導向作用。建立完善行業投資、生產與市場供求情況的信息發布制度,正確引導地方和企業投資方向。制定完善行業的環保、安全、能耗、技術、質量等準入標準,加強用地管理,嚴格市場準入條件。
(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
注重從源頭上解決擴大消費不足的問題,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增加就業為核心,實現收入增長,帶動消費增長。在目前停產限產企業增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形勢下,要大力鼓勵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對微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實行“零稅賦”,對個體經營戶實行免注冊設立,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安排就業給予適當補貼。繼續提高農資直補、良種直補、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廣辟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返鄉農民工的就近就業空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城鎮消費熱點
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和消費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工程,建設農村連鎖便民超市和配送中心。擴大家電下鄉補貼范圍,對速凍食品企業在農村超市投放冰箱設施等冷鏈物流投入給予適當補貼,以促進形成市場銷售終端,拉動農村消費需求。對購置食品安全儀器設備給予適當補貼,以調動企業購置安全檢測設備的積極性。城鎮是消費需求的大頭,要把擴大城鎮消費作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重點,努力拓展消費空間。合理引導住房、汽車等消費,促進旅游、文化、休閑、健身和節假日等消費。不僅要注重需求引導,也要注重供給引導,通過供給創新帶動需求創新,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積極發展網絡、動漫等新型消費,開發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培育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五)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強消費意愿
加快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全面實施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積極探索與職工基本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相銜接。提高失業保險統籌層次,逐步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探索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辦法,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在尊重傳統文化崇尚節儉和提倡“量入為出”的謹慎消費模式的同時,鼓勵適度超前消費和信用消費。加快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引導銀行加大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教育助學貸款等多種消費貸款業務。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擴大農村消費信貸業務,與時俱進地推出中高檔耐用消費品、教育、醫療、現代農業機械、建房及住房裝修等適銷對路的特色消費信貸品種。
(調研組成員:田錦塵、陳亞軍、許長旺、趙慧煜、陳雷、吳薩、梁義、周丹、彭木生、孫書一、孫大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