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良
2009年,國元農業保險公司在全力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同時,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積極發揮作用,力爭在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中取得突破。
一、探索建立“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的意義和有利條件
近年來,保險業在服務“三農”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農業保險得到快速發展,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初步顯現。但我國農業保險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和發展速度,保障能力和水平與“三農”的需求不相稱,發展滯后、與其他金融工具互動機制的缺失。一方面,導致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缺乏風險保障;另一方面,加大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風險。探索建立“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是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的有效選擇,也是我們研究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有利于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促進農村信貸對農業的支持;有利于農民持貸不斷擴大再生產;有利于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找準切入點,加快開發農村保險市場,有利于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和服務合作機制,可實現農民、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農業保險機構及政府四方共贏。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的實踐,為我們探索建立“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一,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農業保險經營管理技術和經驗。第二,農村服務網絡健全。農村建立健全的服務網絡,為開展農村信貸保險業務提供了基本支撐。第三,培養了一批農業保險專業技術人才。農業保險專業性強,特別需要懂農業、懂氣象、懂動植物病蟲害等多種學科的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第四,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農業保險作為一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領導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發展農村信貸保險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探索建立“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基本思路是把重要的種植業、養殖業品種納入農業保險保障范圍,通過農業保險保障,提高貸款農民的信用度和抗風險能力,讓農業保險發揮類似于抵押物的作用,滿足銀行的放貸要求,降低其信貸風險,促使其大膽放貸。同時,通過積極爭取政府財政給予補貼,或建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以及保險公司降低費率、農村金融機構降低利率等手段,降低農民融資成本,保證農民既能夠無需提供抵押物就能獲得貸款,又不增加貸款負擔。
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探索建立“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發展農村信貸保險的主要形式,一是農業生產小額信貸綜合保險。該產品主要由“種植或養殖保險+農戶信用保證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組成,保險責任涵蓋了冰雹、洪水、臺風、暴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病蟲災害以及意外事故等,發生保險賠付時,銀行是第一受益人。本著先試點、再推廣、風險可控等原則,我們與安徽省農村信用聯社共同開展草莓種植小額信貸保險。待取得試點成功經驗后,再逐步推廣至生豬、種鵝、蛋鴨等特色種植、養殖品種。二是針對單個標的價值較高的奶牛等種養品種,開展“保單質押”貸款保險。即借款人把保單“質押”給銀行,取得貸款,當發生約定的自然災害、病蟲災害和意外事故等保險責任造成種植或養殖產品受損時,保險公司直接把賠款支付給質押權人即銀行。如養殖戶為奶牛投保,以保單作為貸款的“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奶牛如在保險責任期間因死亡,理賠款直接用于償還貸款。
三、促進“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健康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一是加強領導,建立協作機制。第一,加強組織領導。政府要專門成立由政府金融辦、財政、農委、銀行和保險監管部門以及有關業務單位參加的農村信貸保險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提供財政支持,降低農民保費和貸款利率負擔,盡可能少增加農民負擔,盡可能滿足農戶貸款需求。第三,明確職責,合力推動。農村信貸保險是一個復雜的業務體系,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協作,共同推進。
二是多措并舉,抓好風險管控。要先試點,再推廣,試點階段控制業務總量;深化銀保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加強產品精算,科學合理定價,使費率與承擔的風險責任相匹配;加強信息交流,做好動態監測;加強培訓,提高信貸、保險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簡化業務流程,實行“一個產品、一份合同、一張保單”,做到“保單通俗、投保簡便、理賠簡單、風險可控”;制定專門的業務考核政策,單獨核算,加大業務推動力度;探索建立農民信用檔案,根據信用等級分類,實行差別費率和無賠款優待政策。規范經營行為,嚴禁發生強制或誤導投保、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
三是擴大宣傳,創造良好氛圍。及時主動向各級政府匯報相關政策、工作動態,協調財政、農業等部門給予政策和工作支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廣泛宣傳,形成有利的輿論氛圍;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宣傳典型受益實例,使農民深入了解農村信貸保險的好處;積極采取農民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農村開展宣傳。
(作者系國元農業保險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