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工業是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領域,保經濟增長的關鍵就是保工業。今年初,在危機深化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我省工業陷入負增長,企業大面積虧損,形勢十分嚴峻。從發展趨勢看,全年保工業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的經濟決策,將“保增長、抓轉型、化危為機”作為工業經濟工作的主線,奮發有為,共克時艱,力保全省工業增長大局穩定。
一、保穩定
保穩定,突出的是保企業穩定。牢固樹立穩定企業就是穩定增長和穩定社會、保護企業就是保護生產力和保護民生的理念,高度重視做好保護企業工作。主要是保行業龍頭企業和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不是保落后企業。重點是發揮企業風險防范預警體系的作用,防止形成系統性風險:一是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重點,運用好政府調控基金,做好企業資金鏈安全防范工作。二是完善風險防范協調機制,及時溝通企業信息,協調解決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三是探索建立省、市、縣三級大企業風險防范監測預警體系。對有潛在風險的企業,及時掌握詳情,將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對風險隱患較大企業,由地方政府統一指揮應急處置工作。構建重點企業經營狀況監測和服務體系,對經濟運行的趨勢性、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及時分析調查,切實提出對策。
二、保市場
企業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市場,注重運用扶持政策和創造環境條件,引導企業保市場。一方面,把握擴大內需的機遇,大力拓展國內市場。針對市場供需變化,捕捉好擴大內需政策形成的新商機;積極組織地產工業品特別是家電、農機下鄉銷售,開發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著力發展名牌產品和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全面推進“萬企電子商務”工程,重點抓好20萬家企業與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合作。鼓勵企業抱團開拓市場,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結成銷售聯盟。另一方面,積極應對外需萎縮的挑戰,大力穩定工業品出口增長。千方百計拓市場、抓定單,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各種國際展會。引導企業“走出去”發展,抓住跨國并購的有利時機,鼓勵企業收購國外品牌和營銷網絡。嚴格企業財務管理和貨幣結算,規避匯率風險,防范外貿壞賬,保住企業出口必要
的現金流量。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技術性貿易壁壘,保障國際貿易和產業安全。
三、保投資
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增加投資和支持技術改造的政策措施,增強企業的投資信心和投資意愿,力保工業投入穩定增長,增強工業發展后勁。把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作為保投資的關鍵。推進重點技術改造“雙千工程”,啟動千億產業提升工程。抓緊實施一批對工業轉型升級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技改項目,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堅持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相結合,積極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和投資行為,確保投入質量和產出績效,防范投資風險。鼓勵企業利用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人民幣升值的有利條件,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尤其是擴大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完善重點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建立省市兩級重點投資項目庫,加強項目服務和督促檢查,力爭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切實加強工業投資的要素保障。工業用地協調,重點抓好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用地指標落實,一批挖潛節地“零增地技改”項目,一批標準廠房建設項目;項目資金協調,重點抓好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對接。
四、強內功
一是加強企業管理。進一步建立適應企業實際和發展需要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現代管理體制;以企業信息化為突破口,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狠抓管理薄弱環節,強化成本、財務、營銷和人力資源等為重點的專業管理,夯實各項管理基礎;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素質提升計劃,突出實戰培訓,提高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
二是加快技術創新。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繼續實施“958”行業龍頭企業技術趕超計劃,爭取突破一批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
三是推進企業重組。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兼并重組落后企業、困難企業;鼓勵企業強強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鼓勵關聯企業、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實現一體化經營;妥善做好資金鏈斷裂的大企業
的重組解困工作。
五、強服務
保增長不僅需要宏觀經濟政策的外在推力,更有賴微觀基礎的內在活力涌動。持續開展企業服務年活動,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把為企業排憂解難作為服務企業的中心環節來抓。全面落實國家對企業的各類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推出增強企業活力的政策措施,全面檢查和督促涉企政策落實,推進企業治亂減負工作。更加關愛和支持企業家,真切理解企業家的沉重壓力,增強企業家應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加大對重點企業經營狀況的監測和服務工作力度。完善生產要素協調機制,堅持把協調煤電油運作為服務企業的重點,保障企業正常運轉。
六、全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
一是著力發展重點優勢產業。從提升存量和優化增量兩方使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抓好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醫藥、建材、鋼鐵、汽車、造船、石化和電子信息等產業振興規劃的編制實施。重點開發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加快產業化。力爭經過2—3年努力,重點產業的生產規模、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力度。
二是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重點培育10大產業集群,使之成為企業集聚度高、產業競爭力強、區域品牌效應明顯和區域創新體系、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的現代產業集群。從戰略規劃提升、空間布局優化、龍頭項目實施、區域品牌引領、服務平臺建設、專業分工網絡等著手,扎實抓好重點產業集群培育工作。
三是培養發展工業轉型升級的龍頭骨干企業。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型大公司、大集團,一批專精特新的行業骨干企業,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發揮其在工業轉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抓好“三個一千家”以成長型、科技型和初創型中心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
四是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落實鼓勵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突出圍繞產業集群,構筑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和專業機構。引導工業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由制造商向制造服務商轉型。鼓勵工業企業進行非制造環節重組,提高企業服務資源的專業化、社會化利用水平。鼓勵大中型企業實行主輔分離,推進1000家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五是努力完成節能降耗目標任務。抓緊制定浙江省貫徹實施節能法(修訂)辦法。強化各地和重點企業節能降耗目標的落實和考核。推進節能降耗“十大工程”,重點抓好6050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改造。嚴格落實固定資產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把好新建項目能評關。完善企業能源消耗計量管理和統計監測制度,繼續制定一批高耗能行業和產品的能耗限額標準。
六是制訂出臺落實工業轉型升級保障措施的配套措施。抓緊研究推出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形成工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撐體系。包括推動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培育發展新興優勢產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進新產品開發和研發成果產業化,加強企業管理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開展二三產業分離試點等。抓好工業園區(工業功能區)為主體的工業發展平臺建設和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