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發展改革委
發展循環經濟,對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2月,我市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各項工作積極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一、天津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一)規劃指引,轉變循環經濟發展方式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市就實施了“工業東移”發展戰略,將新建的大型工業項目擺在了濱海新區,將中心城區的老工業企業向濱海新區和郊縣遷移。這一戰略的實施,初步調整和優化了我市的產業結構,為循環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上個世紀90年代,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引入了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著手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搭建產業鏈條,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泰達模式”,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本世紀初,我市通過建立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形成了靜脈產業集中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有效增加了銅、鋁、鐵、塑料等再生資源,“城市礦區”的效應初步顯現。2005年,我市將循環經濟分別納入天津市和濱海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導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向循環經濟轉型。2008年,《天津市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順利通過國家審核論證,試點工作全面展開。
(二)加強領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2006年,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的“天津市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具體負責推動全市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同年,市政府批轉了《關于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實施意見》,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同時,市政府還轉發了《天津市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部門分工意見》,對列入上述實施意見的重點工作進行了詳細分工,逐條落實到有關區縣、部門,并實行了定期分析、年終檢查落實、結果公開發布等制度,確保了全市循環經濟工作的扎實推進。
(三)優化發展環境,構建循環經濟政策法規保障體系
目前,我市的循環經濟政策法規體系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體系。在縱向體系方面,下發了《天津市試點小城鎮循環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和《天津市試點園區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擬定了《天津市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管理辦法》,并將《天津市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納入市政府立法計劃。在橫向體系方面,市有關部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變化,及時對相關政策法規進行了修訂完善。縱向和橫向政策法規體系的有機交織和融合,為我市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法規保障,使循環經濟發展納入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四)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從2007年開始,我市設立了2000萬元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納入一般性地方財政預算。對循環經濟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重大項目給予資金支持,較好地發揮了政府對社會投資的引導性作用。2007年以來,我市重點支持了漢沽鹽場灘田苦鹵綜合利用、天鐵冶金集團高爐余熱發電等25個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帶動相關投資8.7億元。這些項目建成達產后,每年可節煤9.4萬噸、節水31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9萬噸,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同時,我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等單位也分別設立了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專項資金,對符合要求的循環經濟項目給予重點支持,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
(五)加快示范試點建設,創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005年以來,我市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加快了示范試點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目前,已有天津市、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工業區、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北疆電廠和大通銅業有限公司等6個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以及涉及工業園區、企業、小城鎮,化工、鋼鐵、建筑、醫藥、食品、造紙、環保、服務業、農業等諸多領域和行業的39個市級試點。試點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循環經濟發展。通過示范試點建設,我市形成了“泰達”、“子牙”、“臨港”、“北疆”、“華明”等5種特色鮮明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六)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完善社會循環體系
一是構建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立了各類回收站點、分揀加工中心和專業交易加工中心。2007年,全市廢舊物資回收量540.8萬噸,交易額70多億元,城市礦山效應正在逐步顯現。二是開展工業廢物資源化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三是實現城市污水、垃圾資源化。建成了紀莊子等17座污水處理廠、天津市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雙港垃圾焚燒發電廠等一批環保基礎設施。城市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183萬噸/日,再生水生產能力8萬噸/日,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率達到100%,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40萬噸(約占全市年產生活垃圾總量的1/4,可發電量1.2億度,相當于節約標煤4.8萬噸)。
(七)鼓勵創新,構筑科技支撐體系
針對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帶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公益性的特點,加大了科技項目投入和實施力度,搭建科技平臺,為全市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先后在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工業節水、固體廢物的再生利用及成套設備等領域進行了技術攻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市發改委的推動下,于2008年建立了以天津理工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為基礎的全國第一個省市級循環經濟促進中心。該中心與南開大學國家“985工程”循環經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泰達循環經濟促進中心,共同組成了天津市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發服務平臺。
(八)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天津市與日本北九州市開展中日循環型城市合作,為我市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機制創新、政策法規完善以及靜脈產業園區的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此外,我國與新加坡政府共建的中新生態城落戶我市濱海新區,這種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可復制的城市建設模式,將對我市循環經濟發展和生態城市的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經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的時候,更加自覺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要保增長,又要科學發展。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盡快解決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突出問題。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重點是以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為契機,著力推進循環經濟“11253”工程建設。到2012年,建設100個國家級、市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園區、小城鎮、社區等);建成1個覆蓋全市、輻射周邊、連通國際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搭建20條具有較大規模、較高水平、特色鮮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骨架;培育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5種模式,探索新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和完善人才技術、政策法規、生態保障3大循環經濟支撐體系。全面完成好示范試點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