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鋼 夏 誼
隨著美國“次債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風暴”,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已受到“侵蝕”,并逐步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蔓延。受國內宏觀調控的疊加影響,溫州長期以來單純依靠土地、勞動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一、溫州“困局”
1978—2007年,溫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3.2億元增長到2145億元,年均增長15.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長13.8%;財政收入從1.35億元提高到293.3億元,年均增長20.4%。進入新世紀以后,靠低成本、低價格、粗放型發展的“溫州模式”已明顯后勁不足。一是總量增長乏力。溫州占浙江省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8.6%增長到2001年的13.4%,之后以年均下降0.3個百分點的速度進入“下降通道”,到2007年僅占11.58%;溫州占全國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0.42%增長到2003年的0.89%后,始終在0.88%左右徘徊不前。二是產業結構升級緩慢。1990—2000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但2000—2007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年均僅提高0.64個百分點,到2007年三次產業結構為3.2∶54.2∶42.6。工業產業結構內部“代際鎖定”現象非常明顯:1990—2007年,勞動密集型為主的電氣、皮革、紡織服裝、塑料、通用設備制造等傳統產業一直穩居位居溫州工業產值“排行榜”前10名(2007年前10大行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5.19%),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始終發展乏力。
二、溫州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
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和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格局,是溫州經濟長期粗放型增長的集中體現。轉變發展觀念,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科學發展之路,才是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之所在。總體來說,溫州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必須緊抓“3+1”的優化升級路徑。
所謂“3”,就是優勢特色輕工產業的提升、機械裝備業的集群化和新興產業的集聚發展;所謂“1”,就是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互動發展。
優勢特色輕工產業提升:從加工制造走向“價值鏈”的兩個高端。受土地、勞動力、資源環境約束和商務成本持續上升的影響,溫州加工制造業已失去了比較優勢,應逐步有序遷移到要素成本更低、更靠近消費市場的中西部地區甚至發展中國家(地區)。溫州本地優勢特色輕工產業應注重做強價值鏈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環節,加強物流、電子商務和展示貿易平臺等行業鏈基礎設施建設。
機械裝備業的集群化:延伸和完善產業鏈。做好模具、緊固件、不銹鋼、表面處理等基礎產業的園區規劃、選址、建設,繼續推進大小門石化基地建設,完善產業鏈的上游原材料和基礎配套;電工電氣產業應在低壓電器的基礎上,將中高壓和成套設備生產企業吸引“回流”,“橫向”拓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設備生產,形成電力裝備產業集群;引導汽摩配企業向專業化生產發展,積極引進整車生產企業,形成“前向”發展;船舶向大噸位、高科技方向發展,并積極引進船用發動機等裝備產品生產企業,實現“后向”延伸;規劃落實食品藥品、包裝等輕工機械園區,引導企業“集聚”發展。
新興產業的集聚:目前溫州的情況是,新材料、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散落在各縣(市、區)的有關工業園區、基地之中,缺乏發展高新技術的公共支撐平臺和氛圍,也沒有形勢集聚效應。因此,經貿、科技、發改等政府部門應聯合進行調研,摸清產業“家底”,了解企業有關訴求,積極出臺相關政策,重點扶持一批處于快速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溫州經濟的未來培育和儲備新的增長點。
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托和新增長點。在發展方向上,應抓住外資研發向中國轉移的機遇,利用產業集群的“系統”優勢,積極發展研發、設計和創意產業;整合、新建和引進一批職業技術學校,如電工、汽摩配、泵閥、船舶、鞋服、化工等職業教育學院(分校、研究所)。在洞頭本島—海中湖周邊地區,建立集職教、研發、設計、孵化為一體的“科學島”,各產業基地也應圍繞各自產業發展重點,建立相應的孵化器、創業服務中心,為產業升級提供服務和支撐。在濱江商務區,引導生產部門轉移出去的企業建設管理中心(總部),建設一批輕工產業展貿中心,充分發揮品牌、商貿平臺、會展在轉型升級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