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商賠了憑什么算政府的?
——“房地產商來我市投資,賺了算他們的,賠了算我們的!”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廊坊市市長王愛民高調發布了他的招商口號。如果評比最有吸引力的廣告詞,或者評比最慷慨的廣告詞,大概王市長的這句保票想不入選都難。王市長能在接受采訪時打這樣的保票,強烈地表明了他招商的決心,更表明了在廊坊市他說話算數的信心。些年來,大多數地方政府越來越走向服務型,管理上也越來越透明,但不能否認的是,個別地方政府的領導還沒有轉變觀念。(資料來源:3月13日華商網)
◆擴大就業須優化政府投資結構
——就業是今年兩會關注的一個焦點。雖然最終解決就業問題還是要靠經濟發展,但經濟增長并不自動帶來就業人口的增加。關鍵在于投資的方向問題。從今年頭兩個月的新增貸款來看,主要是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國有企業等項目,投給民營中小企業的很少。這雖然是配合政府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投資,但上述項目所能解決的就業人口有限,而恰恰是中小企業能容納許多人的就業。所以,在擴大投資時,應注意投資方向,盡可能投向那些與就業有很大相關性的產業。現在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難以解決嚴重的就業問題。(資料來源:3月12日第一財經日報)
◆集體讓利能否掀起樓市降價高潮
——3月10日,北京21家房產商聯合推出26個項目累計20萬平方米、2300余套優惠商品房,最高讓利幅度達到2630元/平方米。開發商的這些讓利活動,是否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實質性的優惠,還有待觀望。趨利畢竟是商人的本性,要想他們真正把暴利擠干凈,并非易事。但21家房地產商聯合降價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好消息。我們更期待這種降價讓利,不局限于少數的幾家企業、幾個樓盤,而應成為房地產商的集體行動、整體意識,并推及全國、遍及所有樓盤,掀起樓市降價新高潮,促使樓市走出困境,推動房地產業平穩有序發展。(資料來源:3月12日新華網)
◆融投資盛宴不能讓國企獨享
——“保就業,促增長”成為今年戰勝金融危機的兩大重要“法寶”,但要發揮“兩保”的威力,前提是“保企業”穩定發展,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因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命脈,其創造的GDP占到全國的66%,承擔的全社會就業人數更是高達70%以上。中央政府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動輒數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的投資項目,絕大部分被國有企業瓜分殆盡,尤其是政府直接投資的上萬億元資金,更是國有企業體內運轉。不管是在國家新增信貸額度分配上,還是在國家刺激性投資計劃上,幾乎都變成國字號企業獨享的盛宴。很明顯,一旦這種態勢持續下去,扶助民企和中小企業,可能就是一句空話。(資料來源:3月12日中國青年報)
◆公立醫院為何要靠患者“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秘書長吳明江透露,目前中國的公立醫院并非真正公立,其中國家投入部分只占10%,醫院需要自籌90%的資金,這些資金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從患者身上來的。公立醫院輕而易舉地就能從患者的荷包里掏出90%的建設資金,說明當前政府主管部門對公立醫院的經營監控處于一種近似真空的狀況。這種不管或者失管的狀態,讓公立醫院的趨利性進一步擴張和泛濫。政府承諾,未來3年將投入8500億用于啟動新醫改建設。新醫改之前的當務之急,是先厘清這一筆經濟賬。把公立醫院的成本、利潤、投入方向等問題摸清楚,使之做到公開、透明,再通過一系列公益性的體制建設,恢復公立醫院的本來性質和服務宗旨。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衛生投入上進行嚴格的資金監控,控制建設成本,防止腐敗和挪用現象。(資料來源:3月11日新華網)
◆最低工資標準在中國是一道屏障
——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一些企業經營面臨困難,呼吁取消最低工資標準制度的人也日漸增多。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李守鎮3月9日明確表示,全總不贊成取消最低工資標準制度,他建議企業經營者應該從長計議,集中精力調整產品結構、開發品種、調動職工積極性,不要總在職工的勞動報酬上打主意。由于中國低端勞動力太多,最低工資標準不可能比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市場均衡價格高很多。否則,企業就會因為承受不起用工成本而減少用工數量,這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尤其明顯。所以,中國的最低工資制度應該是有彈性的,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最低工資標準往上提一點,經濟形勢差的時候,最低工資標準往下降一點。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可以適當降低最低工資標準,但絕不能廢除最低工資制度。(資料來源:3月11日中國青年報)
◆刺激經濟切勿吹起房地產泡沫
——如今拉動內需成了刺激經濟的首務。但是,我們一定要從美國慘痛的教訓中獲得鑒誡,切勿因拉動內需而吹起房地產泡沫。針對媒體關于“政府將出臺松綁二套房貸政策”的解讀,央行副行長蘇寧出面作出澄清,稱政府工作報告的相關表述并非放開二套房貸限制。這說明決策者的理性戰勝了情緒。全球的經濟危機,就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種次貸危機的背后,又是房地產泡沫的崩解。而房地產泡沫的崩解,則恰恰是由于美國政府在對付2001年由IT泡沫崩解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時,放松信貸,變本加厲地支持房地產業。當時就有人說:IT泡沫崩解了,政府的辦法則是吹起一個更大的泡沫——房地產泡沫。結果如何是眼下美國經濟水深火熱,全世界也都跟著受害。(資料來源:3月10日新聞晨報)
◆直陳困難更能凝聚信心力量
——“中國經濟不會、更沒有進入衰退。”“中國根本沒有發生什么金融危機!我們只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而已。”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李德水和厲以寧在記者會上,均表示我國經濟只是增長率放慢了一點。兩位國內重量級經濟學家的壯言表態,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信心比黃金還要貴重”的時下,確實振奮人心。但是,老百姓對錯綜復雜的經濟表象迷惑不解。我們既需要經濟學家壯言表態,更需要直陳困難,厘清常識,凝聚信心和力量。(資料來源:3月8日廣州日報)
◆是房地產業反哺社會的時候了
——房地產業最終落選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相信是有人歡喜有人憂。但房地產業的萎靡不振,卻也是明擺著的事實。這種不振,主要體現在成交量嚴重萎縮、空置率節節攀升上面。長此下去終究不行,其對經濟的拖累太大,所以房地產業著實需要振興起來。既然“納入振興規劃”之路行不通,就該從自身的角度想想辦法。最簡捷易行的辦法無非是降價前有各地官員接連表態對房地產“不救市”,后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直言“房價已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可以說,無論是市場還是政府,都已經向開發商們指明了方向。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最喜歡談論企業社會責任的話題了。現在,最大的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機會擺在面前,他們將作何選擇?(資料來源:3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遠不具備華爾街抄底條件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目前中國還遠遠不具備到華爾街抄底的條件,當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姚先生列舉了中國面臨著全球最大的就業壓力、二元經濟、城鄉東西差距、是制造大國而不是強國、加工貿易比例大、人均GDP排世界100位之后等因素,然后得出上述結論。另一位經濟學界知名人士謝國忠日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大多數公司還不具備海外并購的能力。中國還遠遠不具備到華爾街抄底的條件,金融危機下,中國人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資料來源:3月5日中國青年報)
◆單向收費要力度更要清晰度
——日前的人大記者招待會上,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在移動資費雙改單的問題上,現在已經明確新開的服務項目必須是單向收費,而目前在用的服務項目,最終也必須要過渡到單向收費。手機單向收費制度設計要力度更要清晰度。當然,力度并不就完全等同于“一刀切”,它還應包括職能部門對化身為其他不合理資費項目、收費標準之隱型“雙向收費”的清理和改革。同樣,清晰度也并不等同于“倒計時表”的制定,它還應該包括將整個實施過程向公眾開放、汲取公眾聽證或參與實現單向收費的具體程序環節,這些也同樣重要與不能被忽略。(資料來源:3月12日新華網)
日本金融、不動產危機(時間:1991年地點:日本)
1985年“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后,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房地產業。而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在80年代采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這些導致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東京都的地產價格在1985—1988年期間暴漲3倍,僅東京的地皮價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而日本皇宮的不動產價格就足以買下整個加州。當時人們并沒有認清日本泡沫經濟的實質,很多日本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甚至聲稱“舊的經濟規律無法解釋日本的經濟發展,日本是特殊的”。事實上,日本并不特殊。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下跌50%,最高時房價下跌超過75%。日本為這次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在隨后18年的時間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一直到現在也無法真正復蘇。
亞洲金融危機(時間:1997年地點:東南亞)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于泰國、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達到70%以上。同期,這些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50%。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在于東南亞各國普遍采用的信貸擴張、投資帶動、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應對這次危機香港采取了政府直接干預的做法,韓國則從根本上改變。1997—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內地的強力支援下動用巨量儲備“擊退”國際金融大鱷的進攻。曾蔭權自信滿滿的宣布,香港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被國際金融資本攻陷的地區。可惜為了保住聯系匯率和港股指數付出的代價是長達7年的經濟衰退。香港的“獲勝”是因為政府的強力干預,但此后漫長的衰退才是這場“勝利”的最終結局。而韓國推行大型企業重組計劃,讓起亞、大宇等大型企業重組并賣給外國企業,并改革銀行系統,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事實證明,韓國的應對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