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隨著傳播技術的數字化,以互聯網、手機為引領的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目前,中國內地網民數量達2.1億,其中寬帶用戶1.63億,手機網民5 040萬。新媒體的普及逐漸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接受方式,擠壓了人們接觸傳統電視的時間,促使電視觀眾群體的特征和質量發生變化,不少技術先哲預言,傳統電視將隨著網絡的發展走向消亡。如2007年1月,比爾·蓋茨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表示,互聯網將在5年內顛覆電視的地位,當然,從絕對意義上來說,“消亡說”是難以成立的。回顧歷史,任何一種新興媒體產生后,都無法完全取代舊有媒體,如電視的興起并沒有取代廣播和報紙,從而形成共生局面,因為特定媒體總是契合了人們的某種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但應該看到,傳統電視的確有明顯的衰退跡象,面對來自新媒體的強有力競爭,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應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實施以下幾方面的競爭策略至關重要:
一、發揮比較優勢,穩固傳統電視新聞收視市場
1.維系公信力。與網絡等新媒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在:職業化、系統化采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以及—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新聞產品是一種信任產品,維系公信力,對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在未來保持競爭力極為關鍵。中央電視臺原臺長趙化勇認為:“它是傳統媒體爭取受眾的最大法寶,是傳統新聞業最大的無形資產。它是傳媒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性因素,在公信力基礎上,傳媒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才可以達到完美結合。”
2.推進直播常態化。目前,直播報道仍是電視新聞媒體最能有效抵御網絡競爭的模式。實際上,一個直播常態化、滾動播出的新聞類頻道就像一個在不斷刷新的網絡。雖然網絡也可以進行直播,但其內容資源遠不及傳統電視豐富。當前,我國的新聞類頻道在直播常態化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學界對央視新聞頻道最大的批評就是,除了24小時滾動的《整點新聞》之外,其他時間大都是靠錄播的欄目來支撐,對于突發新聞的處理沒有得到強調和重視。
3.增強深度報道。盡管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一直在努力提高信息傳播速度,但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實效優勢已受到了極大挑戰,例如定制的手機短訊可以快過一切電視新聞。因此更權威、深入的解釋和評述,成了電視新聞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機短訊,網絡上的原創視頻信息大都是簡單的、片段式的、表象性的,不能滿足公眾深入了解事實的需求,而電視臺的職業化新聞團隊正可以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為。鳳凰衛視執行臺長劉春認為,受眾對新聞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這就導致了傳統媒體因為“時效性”而輸給新媒體,卻因為“深度性”而成為眾多媒體類型中的佼佼者。
二、“嫁接”互聯網,改革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崛起,從多方面顛覆了傳統的信息生產和和傳播方式,也讓傳統媒體反思自身的內容模式如何改革。有人說,電視的未來就是嫁給互聯網。雖然有些絕對,但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確應“嫁接”互聯網的優勢,以變革促進自身的發展。
1.淡化宣教色彩,加強傳播的透明度。網絡新聞之所以對年輕和高端的觀眾有很強的吸引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媒體新聞的宣教色彩濃厚,官話、大話、空話、套話較多,而網絡世界的信息傳播雖然良莠不齊,但由于來自眾多網友的民間“輿論場”,具有敏于追蹤熱點、敢于正視難點,透明度高,平民化色彩濃的優勢,對傳統媒體宣傳型的報道模式構成了有力的沖擊。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通過網絡獲得“了話語權的極大解放,居高臨下、僵硬空洞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沒有市場。因此,電視報道迫切需要秉持專業精神,直面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事件,體現更多的民間話語、大眾話語,進一步提高宣傳藝術,淡化宣教色彩。
2.加強輿論監督,引領社會焦點議題。通過分析公信力數據可以看出,電視新聞優勢最為明顯的是國內時政類新聞、模范典型宣傳類新聞和政策解讀類新聞,這說明電視媒體的權威性非常高,而且傳統媒體在這些類別中具有壟斷信息源的優勢;而與網絡新聞得分最為接近的類別是批評揭露類新聞和社會問題類新聞。網絡新聞憑借其靈敏的反應、開放的空間、全民的參與,在這些類別的公信力已逼近電視。像“周老虎”事件、“許霆案”等相關議題,都是先由網絡炒熱,傳統媒體再跟進的。電視新聞要恢復過往的銳氣,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必須盡可能多地在社會焦點”議題上起到引領作用。
3.加大對民間“微內容”的整合力度。與電視劇、娛樂節日的制播分離不同,電視新聞的生產一直是高度封閉的。然而在新媒體時代,洶涌的民間影像正在挑戰專業的電視采編制作,DV、手機的便攜拍攝,使理論上人人都可以成為電視新聞記者,傳者和受者之間的天然鴻溝逐漸淡化了,全球范圍“使用者制作的新聞”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西方電視臺嘗試將公民新聞與職業新聞相整合,在所辦網站提供上載空間和主題社區,將有價值的“微內容”經篩選后在頻道中播出。北京電視臺播出的許多新聞都是由這些民間人士用DV拍攝的。在未來的新聞競爭中,異質媒體的相互二借鑒、合作將更為深入,只有更好地“嫁接”其他媒體的優勢,重新認識自身的傳播特質,持續開發潛在的內容資源,不斷探索未來的發展領域,才能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從長遠看,對于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來說,僅把電視中播過的內容簡單打包搬上新媒體平臺是遠遠不夠的,在構建新媒體產業鏈的同時,開發適合新興平臺的內容資源將是未來的重點所在。□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