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肩負推動社會發展使命的重要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著重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觀念及行為存在的不良現狀和產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幾點相應的改善方案。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9-0237-02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2001年1月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國”的科學論斷,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以德治國的思想寫入了十六大報告,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與法治并舉的高度,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社會公德教育連續被寫入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道德建設對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已經成為當前影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而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中國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數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熱心公益活動,樂于助人,能夠在行為層面上很好地踐行社會公德,這是當代大學生的主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甚至漠視社會公德,只講個人享樂,無視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公德意識淡化
有的學生對愛國、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觀念不以為然,忽視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應有的公德意識,如不注意公共衛生,亂扔廢物;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吸煙、打架等也時有發生;上課交頭接耳、談戀愛、接打電話等現象也屢見不鮮;不珍惜公共財物甚至破壞公共財物現象也隨處可見;參加集體活動時特立獨行、滋擾活動秩序等等也時有發生。
2.社會公德行為失范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校片面追求高升學率,忽視學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學生知識水平高但道德觀念缺失。
一些學生在網上聊天時謊話連篇,有的在BBS論壇上發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論,在網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瀏覽一些不健康的黃色網站, 也有一些學生不講學術道德,剽竊他人學術成果,有的甚至弄虛作假抄襲或購買網上論文當做自己的論文發表。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一定要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與規范,要科學地規劃和培養大學生道德修養和建設。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而精神文明建設卻相對滯后,出現了“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是肩負國家前途和社會發展任務的重要力量團隊,因而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國大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設,并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整個社會尚未形成優秀的社會公德氛圍和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公德體系。大學生是一個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會群體,同時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會迅速感染他們。有些大學生價值主體唯我化、價值取向世俗化、價值評價利己化,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大學生的行為約束力也相應弱化了。
2.學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整個社會和學校往往更多地關注學生成績的好壞,并以此來評價學生素質,造成了偏重知識傳授忽略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現象。同時,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單調,缺乏理論創新。在社會環境以及網絡傳媒文化的多層次多視角情況下,不能針對社會新現象的產生以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勢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說教方式和理論重復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論、輕實踐”的空泛說教而導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環節中,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于“核心”地位,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對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種不良影響。此外,許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視孩子的社會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傾向。也有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在外面吃虧,灌輸孩子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的教育思想,無形中給子女形成了一種負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種種,使得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同時缺乏責任感。
4.網絡文化對社會公德的沖擊
網絡虛擬的交往環境削弱了傳統的倫理道德,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五花八門,加之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和隨意性,削弱了社會公德外在的約束功能,使得大學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網絡價值觀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等屬于社會公德的內容認同感降低,甚至扭曲,這種意識層面的東西滲透到行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學生無視社會公德的現象。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對策
1.優化社會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
隨著《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獎懲制度,對形成良好社會公德氛圍具有促進作用。要充分發揮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宣傳、弘揚高尚的社會公德,鞭撻社會丑惡現象。同時,要建立并灌輸一種全社會認可的公德觀念。
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指道德建設的總體趨勢而言的,道德建設應以“倉廩實”、“衣食足”做基礎,但是,道德就其主體部分而言,是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須從外部灌輸,加強教育。江澤民在談到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寫的《在尋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書時指出:“德國人需要很長時間,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中,灌輸一種全社會都認可的道德觀,這個看法值得我們思考。”
2.改革、創新社會公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要改進傳統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論灌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建立一套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目標體系。首先要加強誠信教育,形成誠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認知及行為習慣。此外,要積極開展有益的公益活動,同時引導學生參加諸如“青年志愿者協會”、“環保協會”等公益組織,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從而提升社會公德意識。
3.不斷提高教育者整體素質
教師要走近學生、接納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來實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歡用行政權利來約束和規范學生的行為,而強制性的約束對社會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學生并具有良好涵養和學識水平的教師才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傳授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關心學生,才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優良的校風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設,形成優良的校風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優良的校風對于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具有直接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開啟他們的智慧,有效地規范他們的行動,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觀念和自我約束力。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社會公德觀念,并能在行為層面有所踐行。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缺乏應有的認識,認為社會公德是無關大局的小節、小德,甚至有與社會公德相悖的行為。當代大學生作為肩負推動社會發展使命的重要群體,每個人都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覺地以社會公德規范自己、約束自己,從而推動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3).
[2]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A Study o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
LI Qiang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116028,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belong to a group that bears responsibiliti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are regarded as the hope and future of our n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n social morality towards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of the mora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social mor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