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 琳
常常有這樣的說法:巴黎人高傲冷漠,紐約人不守規矩,東京人彬彬有禮卻拒人千里,香港人性子急、走路也要小跑……公眾對一個城市的印象,往往取決于市民的表現,就像一個國家的形象在一定程度通過國民形象體現出來。
近年來,城市管理者紛紛改善、重塑市民形象:巴黎市政府繼發起“好客”活動后,又推出免費帶外國觀光客游覽巴黎的服務;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則“狠抓精神文明建設”,這個曾因粗野被美國人討厭的大都會開始“舊貌換新顏”;為了吸引全世界旅游者,新加坡人正努力改變古板、有點乏味的一貫形象。上海為改變口碑不佳的小市民形象,采取了許多策略,比如挑選姚明做城市代言人,傳播上海人的新形象,推廣上海城市品牌。
市民形象不是小問題
“市民形象不是小問題,它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很多城市的硬件發展很快,但如果軟實力沒跟上,城市形象就會大打折扣。”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研究院院長陳信康告訴記者。
從世界范圍內看,日本和美國是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二戰后,日本人的世界形象很不好,日本因而采取了許多策略來改善“日本人的世界形象”。多家國外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日本人的形象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其國民良好的禮儀和公德,極大程度地化解了國家的負面影響。這讓日本人在國際交往中占到不少便宜。相反美國人近年來的國際形象大幅下降,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相應大打折扣。
國內很多省市的形象都被貼上了標簽:北京人的“大爺”情結、廣州人太過實際、東北人做生意光說不練等等。說起上海人形象,早已是聲名在外:精明不高明、市儈氣、優越感、排外、冷漠自私……隨時可以被人拿來編排各種笑話。“其實,這些偏見只是用個人觀察和體驗,把部分市民的缺點集體放大等同于全體市民的普遍性格。上海人穿睡衣上街、北京膀爺不會是主流現象。”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向記者表示。
上海人新形象引關注
日前上海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報告,通過2003年和2008年兩次對比調查,發現上海人變了。“我們訪問了680名26歲至45歲之間的上海人和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盡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取樣調查,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些端倪。”報告主持人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心理學博士張結海說。
最明顯的莫過于上海人的優越感大幅下降。2003年時,八成多的受訪上海人認為上海是內地最好的城市,2008年時不到四成;同時,上海人覺得自己是內地素質最高的比例也從2003年的六成多銳減到兩成。排外也是上海人的一大罪狀,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外地人沒有感覺到單位和社會上的歧視。這大概緣于越來越多“有本事”的外地人改變了上海人對他們的傳統看法。如今的上海父母舍得把女兒嫁給外地郎,兒子要娶外來妹,也少有反對意見。在他們看來,婚戀固然要講究門當戶對,只不過標準由原先的“戶籍、地域”轉變為“職業收入、文化程度、家庭背景”。
“從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也能看到上海人的變。”新錦江大酒店總經理陸榮華告訴記者,“上海人的餐桌從小碟裝菜換成了大盤,人們的問候語從‘儂好再到‘您好,也是上海人日漸大氣和更加包容的反映。”
陳信康稱,盡管上海人的形象不斷在改善,但根據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近10個課題的研究顯示,上海市民的整體素質與國際大都市相比還顯得偏低。他認為明年世博會的最終目的不在于GDP的增長,而是上海人的形象作為中國人的形象如何展示在世界面前。
市民形象要靠傳播
事實上,市民形象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如今的北京人、上海人跟十幾年前有了很大變化,本地人對外地人的包容度大了,但外界所持的成見并沒有多大改觀。“不是做幾個活動、搞幾個宣傳口號就能把新形象傳播出去,影視作品、城市形象代言人都是比較好的辦法。”張結海表示。
影視作品影響力大,依靠其巨大的傳播力,可以把一個城市的市民形象有效推廣出去。2004年春節,央視播出了八集紀錄片《晉商》,介紹了明清時代稱雄中國商界幾百年的晉商的興衰成敗。當時有評論說,這是山西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做得最成功的一次宣傳,重新塑造了全國人民對山西的看法。而熱播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有一集的臺詞“上海人覺得全世界就數上海最好,其他地方都是鄉下”,無疑讓觀眾加深上海人排外的印象。在今年春晚,屢屢出現負面的廣東人形象,也容易讓人對廣東人有誤解。▲
環球時報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