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揚
一個國家外國留學生的規模是衡量本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趙靈山處長6月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有專家在討論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提出,2020年中國應努力爭取吸引50萬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
趙靈山說:“2020年努力爭取達到50萬名外國留學生是一個全口徑的統計方式,包括當年新到、在讀、當年畢業的外國學生以及各種短期來華留學人員。50萬留學生是努力目標,但即便達到這個目標,也只占2008年中國高校在校生人數的不到2%,仍有很大發展潛力。因此,50萬名外國留學生只是來華教育的一個指標性發展階段,非終極目標。2006年時,到美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達58萬名。如果中國留學生達到50萬,將達到國際學生流動份額的8%至9%,與德法的外國留學生規模相當,這是中國留學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來華外國留學生呈擴大趨勢。據中國教育部統計,2008年共有來自18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2.35萬名來華留學生,在全國(不含港澳臺)592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學習。其中,學歷生8萬名,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5%,同比增長17%,增長速度高于來華留學生的增長幅度。按洲別統計,來自亞洲的留學生人數仍占首位,占全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68%。從增幅上看,來自非洲、大洋洲的留學生人數增長顯著,同比增長分別為48%和45%。按國別統計,來華留學生人數居前幾位的國家是韓國、美國、日本、越南、德國和法國。按所選專業統計,漢語、醫學、經濟、管理等專業最受青睞,其中選擇漢語專業的留學生接近每年留學生總量的70%。
目前,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機對來華留學產生一定影響。由于部分國家貨幣匯率大幅下降,部分國外留學生的支付能力受到影響。此次危機導致來華短期學習的學生數量減少,長期生尤其是學歷生規模還有可能上升。同時,由于學費和生活費相對較低,可能使更多的國際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這些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就是看中中國政治穩定、經濟高速增長、生活費相對便宜、教育質量很高以及畢業后就業機會多等優勢。
在經濟危機中,中國政府努力保持政府獎學金的增長速度,發放規模及受益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鼓勵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等提供獎學金來源,為外國留學生在華學習提供了保障,是來華留學生人數穩步增長的刺激因素。
就業前景好是來華留學生逐年遞增的內推力。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旅游、傳媒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化,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越來越需要會說中文且了解中國的本國雇員,這就使各國對留華畢業生的需求不斷增加。趙靈山告訴記者:“只要一定程度上通曉漢語,工作就有保障,收入也相當可觀。”在中國的學習經歷不僅使這些外國留學生獲得了謀生的技能,更讓他們的人生上了一個臺階,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一部分人畢業后留在中國工作,更多的學生選擇回國。回國后,他們有的在中國的駐外企業工作,有的到與中國有業務聯系的本國企業就職。
外國來華留學生不僅有巨大的規模,更培養出許多各行業的優秀人才。趙靈山說:“目前來華留學教育培養了大批外交使者。各國駐華使領館中參贊以上的高級官員有30%以上曾在中國學習,一秘以下有來華留學經歷的外交官達總量的40%以上,光北大就培養出15位駐華大使。”美國財長蓋特納就是中美建交后的第二批交流學生,在北京大學進行過短期中文學習,而哈薩克斯坦現任總理馬西莫夫也曾就讀于武漢大學法學院,是目前級別最高的留華畢業生。▲
環球時報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