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玄
《變形金剛》續集即將在夏天面世并登陸中國,這顯然是好萊塢電影文化的又一次勝利。
和此前無數個好萊塢傳奇一樣,《變形金剛》仿佛是個可以任意改變背景和發生地的“全球性故事”。在地球各個角落的變形金剛迷,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將故事的場景切換為自己的故鄉或隨便什么所在。一些人據此認為,商業電影需要的是更好的適應度和更廣泛的認同感。過于民族化的結果只能是與商業時尚背道而馳,從而陷入孤芳自賞的狹隘范圍,因此任何國家的電影文化走向國際,都必須放棄民族性。
從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脈絡中,似乎可以為這種論調找到一些佐證。當年《早春二月》或《紅高粱》等的驚艷,更多停留在評委和專家層面,并未經受票房的嚴苛考驗;《臥虎藏龍》靠著“中菜西吃”風靡一時,卻是墻上開花,只香墻外;到后來打著民族性旗號的大制作一部接一部,卻多在聽見“頭響”后迅速歸于寂寂。
但這些事例并不足以證明,民族性是所謂票房毒藥。今天的中國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民族在變,民族性也在變,將民族性視作一成不變的東西加以沿用,是刻舟求劍式的僵化心理。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資訊交流方便,文化生活多彩,這種“電鍍式民族性”不被青睞,又何足為奇?
我們看到在新商業片時代,盡管好萊塢的影響無處不在,但各國電影人仍在商業化大潮中,堅持著自己的民族化元素。且不說歐洲商業片一如既往的精致唯美;日本電影的主題仍是倫理、戰爭、歷史,只是加入了人性化、適應現代人口味的新思維;而曾被呼為驚艷的伊朗電影,盡管被一些旅歐美電影人摻入了諸多外來元素,但作品的主基調仍是波斯式的含蓄中熱烈、舒緩中明快。
還應認識到,好萊塢大片并非“無民族性”,恰相反,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好萊塢文化和可口可樂、流行音樂等一樣,都是美國當代最犀利的文化法寶,是美國當代民族文化中最強勢的部分。美國是個年輕的移民國家,素有“民族文化熔爐”之稱。其文化產品的民族性,自然便是這種看似全球化的熔爐感,通俗地說,沒有特定民族性,其實就是好萊塢作品最鮮明的民族性表現。
必須指出,不論是好萊塢文化的所向披靡,還是不少國家小制作、小場景的風景獨好,之所以能讓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與流行和票房水乳交融,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這些作者和制作人既深刻了解民族性的精髓,又深刻了解票房、市場的需求,了解時代的變化和讀者的心理。而這些都是需要大氣力和大智慧,來不得半點“撒胡椒面”式的投機取巧的。
當您的作品不為中外市場所認同,在責怪“民族性誤我”之前,是否應認真反思一下,您所謂的“民族性”是否是真正的“民族性”?對于民族性與市場、民族性與世界的關系,您究竟下了多少功夫去認識、去把握?▲
環球時報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