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會
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 000多次,全球20%的6級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然而震后日本國民總能鎮靜救災,成功將震后傷亡、損失降到最低,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完善的地震監測系統
日本是多地震的國家,一有震感,人們習慣于馬上打開電視。幾分鐘內,電視一定會播報地震消息:震中在哪里,幾級地震,震區情況如何,讓觀眾一清二楚。日本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傳遞地震信息呢?這完全得益于兩套覆蓋日本的地震監測網。為觀測地震,日本在各地設置了大約3 000多個地震計。與此同時,地震研究的主要單位防災科學研究所還設置了數千個高敏感度地震計(捕捉人們感覺不到的微震)、寬帶地震計與強地震計(專門收集有感地震的數據)。對于地震的發生,盡管日本目前還無法準確預報,但監測地震是多方投入、不惜成本的。日本還在部分海域水下2 000米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此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鐘內自動計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
措施。
二、抗震教育普及化
日本各地設有不少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在這些地震博物館內,市民們能夠親身體驗地震時的感覺。借助博物館內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和模擬地震的震動平臺,參觀者可以體驗到6級地震發生時的狀態。此外日本還將9月1日設定為“防災日”。每年這一天,日本社會各界都要舉行防災知識講座、防災演習、防災新產品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各行各業為抗震救災獻計獻策。因此,日本國民具有很強的防震意識。地震發生后,應該做什么?在校學生說,鉆到桌底下;家庭婦女說,先關掉火源;公司白領說,別盲目向外跑。災區以外的大學生說,去災區當志愿者。應對地震發生,企業能做些什么?建筑公司說,臨街窗戶不能安裝易碎玻璃;家具公司說,提醒消費者把高大家具固定好;通信公司說,設置專項服務應對震后出現撥打電話高峰。地震發生前,個人能做什么?日本商店大都銷售“常備災害應急物品袋”,袋中有飲用水、壓縮食品、收音機、常用藥品、常用器械、簡易帳篷、便攜馬桶等。購買并常備這種應急物品袋,一旦地震發生,短時間內可以不依賴救援。此外,各個地震多發區的居民經常進行一些綜合性防震訓練和地域防災訓練。地震防災演練,一方面讓市民懂得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時時不忘防災。日本家庭也會隨時配備急救箱和急救包,以防萬一。在日本的各個大公司,員工的辦公桌下都有免費配置的“防災應急箱”。這種“防災應急箱”體積不大,內部配置略有差別,主要包括食品、水、藥品等,大體可以滿足地震發生時幸存人員的自救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幸存人員等待求援的時間。常年宣傳普及之下,防震救災意識在日本深入人心。從熟悉所住樓房的緊急通道到室內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隱患、保持逃生通道暢通。
三、加強建筑物抗震能力
地震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倒塌。因此,日本建筑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防震,防震指標不合格,大樓可能推倒重建,建筑工程師也可能會判罪入獄。日本人早就不使用磚頭了,五彩繽紛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日本民用建筑的“墻體”多是“整體結構”,就是一大塊兒、一面整體的“墻”。這些墻體結構的內部是類似石棉一類的填充物。各個城市也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質橡膠和鋼板,使建筑物本身結構具有了彈性,能抗住7級左右地震。日本政府從1996年開始,連續3次修改《建筑基準法》,把各類建筑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除木結構住宅外,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在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也十分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設公路、鐵路和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在日本城市有許多政府指定的避難“緩沖地帶”,不少城中綠地和街心公園的入口處都插著“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四、規范有序的救災組織體系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的《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規定,如果測得大地震即將發生,首相將在預測地震日期前兩到三天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日本改組并強化了中央防災會議機構職能,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災、減災資訊系統和應急反應系統。一旦國家發生重大災難事件,日本政府首相將擔任總指揮,每個部門會各司其職:總務省消防廳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去營救受災人民,內閣會趕到現場去了解災民的需要,日本自衛隊趕去營救受災群眾,地方政府直接幫助人們恢復他們的生活,其它部門也在第一時間進行聯動,所有的電力、煤氣、供水、電信公司也都幫助恢復人們的正常生活。
五、加強地震預測研究,不定期發布地震預報
如何預報地震是日本地震學界一直以來精心研究的課題。為了準確預報隨時可能發生的東京直下型地震和東海大地震,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在東京灣和靜岡縣的伊勢灣投放了高精度的地震感知預警儀。同時,中央防災會議還和日本最大的電信公司NTT合作,啟動了全國地震預報系統。該系統在地震初動時,能夠迅速啟動預報系統,并迅速向手機用戶和各大電視臺發出地震警報,可讓人們在1分鐘之后到來的大地震之前采取必要的避難措施。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政府不定期地發布地震預測報告。這些報告都是由最權威的“中央防災會議”根據地震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迅速地公布。最近幾年,日本政府不斷提醒日本國民,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內,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里氏7級左右的地震。該會議更是通過三維圖形描繪出7級地震發生后,整個首都圈的具體受災情況,包括死亡20萬人,600萬公司職員無家可歸。同時詳細標明了可能發生的海嘯最先淹沒的地區和火災最容易發生的地區。由于這些地震預報信息十分公開,因此各個企業和機構都相應制定了地震發生時職員疏散與救助方案。有關首都圈避難場所和徒步回家路線圖之類的防災用書十分暢銷,內有食品、藥品、飲用水、毛巾和具有手搖式充電的收音機的防災包,更成為日本家庭的必備之物。
六、注重避難場所建設
地震發生后,受災民眾去哪里避難?如果是短時間的露天場所,就去附近的公園。日本城市公園的特點是整體數量多、單個面積小,人們可以就近緊急避難。日本城市在建設公園立項時,就考慮到地震時作為避難場所。如果是數日或長期的室內場所,受災民眾就去附近學校、市民會館或體育館等。避難人群必須考慮分散安置,過分集中將導致局部環境衛生條件下降,容易引發疾病。在日本,學校被看作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災害發生時的疏散地。▲